【押注「低空經濟」】中國製造數百萬架無人機,現在該如何找到它們的用途?
在中國,一場以無人機為核心的「低空經濟」革命正加速推進。這不僅僅是科技發展的單一面向,更是一項由國家主導、旨在拓展物流、農業、公安、消防等多元產業鏈的宏大布局。
在深圳這座被當局譽為「天空之城」的示範區,無人機已深入日常:學區內有監控無人機巡邏,公園裡辦公室職員透過美團無人機接收外帶;在中國南方的其他科技中心,無人機更在醫院間運送血液、協助警方控制人群,甚至為消防員滅火,展現無人機技術在民生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
這股「低空經濟」的熱潮,指的是在地面以上 1,000 公尺以下空域的所有經濟活動。為了彰顯中國對該領域的雄心,目前全國已註冊無人機達 220 萬架(2023 年官方數據為 120 萬架,2024 年部分媒體報導達 220 萬架)。更具指標性的是,國家規劃部門去年特別成立了低空經濟發展司,這是一個罕見的專門為發展特定產業而設立的政府部門,凸顯了國家層面對此戰略的重視。
政策主導,中國無人機「飛」出全球主導權
中國低空經濟的快速崛起,核心驅動力來自於政府的強勢政策引導。多年來,政府透過稅收減免、補貼,以及設立如「低空經濟發展司」這樣的專門部門,大力扶持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其應用範疇涵蓋軍事、公安、消防,乃至於農業噴灑等廣泛領域。
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中國已在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根據分析機構 Drone Industry Insights 的數據,中國商用無人機的產量佔全球供應量的 70% 至 80%,無人機在城市執行從配送到監控的各類任務。
倫敦律師事務所 Mathys & Squire 的報告也指出,中國在無人機研發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去年全球已獲批准的無人機專利中,高達 79% 來自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在過去兩年中也獲得了 73 項無人機專利,雖然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專利可能未公開,但足以顯示中國在無人機技術研發上的實力。
隨著政策大力支持與資本熱潮湧入,中國低空經濟產業規模正迅速擴大。根據中國民航局與多家研究機構預測,2025 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 1.5 兆元人民幣,2035 年更有望突破 3.5 兆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產業鏈涵蓋技術研發、裝備製造、物流、農業、巡檢等多個領域,已形成超過 2 萬家企業協同發展的龐大生態。
商業應用加速,從末端物流到智慧農業
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推動下,無人機的商業應用場景也在中國加速落地,逐步從早期的「示範」走向大規模的「商用」。
最常見的應用包括:美團外送無人機在城市上空穿梭,將餐點直接送達公園內的配送亭;在農業領域,農業無人機製造商 JIS 的營運總監吳玉東表示,無人機將噴灑農藥或化肥所需的時間,縮短到每畝不到一分鐘,而傳統方法可能需要約半小時,效率提升數十倍。
此外,無人機也廣泛應用於地理測繪、校園巡邏,甚至是電力線巡檢等領域,提升各行各業的效率和精準度。
中國軍方仍為最大買家
儘管商業應用加速發展,但從宏觀來看,軍用需求仍是中國無人機產業發展的主軸。
在中國最大的商用無人機博覽會上,許多公司表示,雖然他們正努力將技術轉向民用,但軍方仍然是他們最主要的客戶。華航高科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的專案經理李思佳坦言,該公司 90% 的碳纖維機身無人機都賣給了軍事客戶。他表示,公司希望擴大民用市場,但其產品高昂的價格和中國嚴格的出口管制,限制了該公司在民用市場的潛在影響力:
「像我們這樣生產軍用產品的公司,為什麼要參加民用無人機展會?首先是為了生存。」
李思佳補充,考慮到行業競爭激烈,利潤「不太高」,這揭示了中國無人機產業的複雜現實:儘管製造商逐步轉向商業應用,但利潤空間與嚴格的出口管制,使得軍方至今仍維持為最大買家。
無人機是全球科技主導權新戰場之一
中國正在以國家力量打造「天空之城」,其無人機技術和低空經濟的發展規模,已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這種由政府強力推動、結合生產優勢和專利主導的發展模式,對其他國家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未來,各國將如何回應中國在低空經濟領域的佈局,特別是在技術標準、應用安全、以及潛在的軍民兩用風險等方面的挑戰,將成為下一階段科技與政策的關鍵競技場。這場競爭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更涉及國家戰略與未來科技主導權的爭奪。
【推薦閱讀】
◆ 烏俄戰爭無人機技術進駐台灣,美國防科技公司 Auterion:能嚇阻中國
◆ 【抗中牌無人機】比警察快到、能打破窗戶,美國新創 Brinc Drones 挑戰中國壟斷
◆ 美國表態支持台灣無人機!衝 400 億商機 3 策略打造非紅供應鏈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FinancialTimes》、《北美智權報》、《鉅亨網》、《當代中國》,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