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隨時可能眩暈甚至心跳停止?中醫治療「病竇症候群」有望免裝節律器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8月26日08: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
病竇症候群除了西醫治療,中醫也是一條可考慮的輔助路線,並且也有不少成功改善案例,尤其適合對人工節律器有疑慮、生活受限,或是裝置後仍有不適的病人。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現年50歲葉先生,某天下班後跑步突然眩暈而昏倒,緊急送醫急診,診斷為心臟性暈厥,進一步檢查為病竇症候群,症狀有心搏過慢、每日有多次性心搏停止等問題,最長達2.85秒。經過治療後出院,每日規則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雖然暈厥沒再發作,但仍常感到眩暈、心悸、吸不到氣。回診時醫院建議裝置人工節律器,但葉先生有所顧慮,於是到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門診求診。

病竇症候群暗藏心跳停搏危機 恐致暈厥突發意外

許堯欽醫師指出,病竇症候群是因為心臟的節律中樞「竇房結」功能退化,導致心跳過慢、停跳或快慢不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0.2至0.3%。臨床症狀包括心悸、頭暈、疲倦、眩暈、突發暈厥、胸悶痛等警訊,由於初期僅有輕微不適,常被忽略,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

病竇症候群的心電圖常見的表現為竇性心搏過緩、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偶而會出現心律快慢交替的現象。心搏過慢時,腦、心、腎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輕者感覺周身乏力、頭昏眼花、失眠;嚴重者可引起黑矇、突發性暈厥,表現近似腦血管疾病症狀。心搏過速時,心率可瞬間飆到每分鐘100次以上,症狀類似心絞痛、心臟衰竭或自律神經失調。由於突發性的心臟停搏常導致昏厥,一旦在爬樓梯、騎車、開車等途中發生,可能導致嚴重意外甚至喪命。

病竇症候群病人屬於氣血虧虛 中醫辨證論治有助改善

在中醫臨床上,多數病竇症候群病人屬於氣血虧虛、心陽不振與腎陽虛弱的體質,少部分則屬於痰熱瘀阻導致的心脈不利,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透過補氣養心、溫腎助陽、清熱化痰逐瘀的治療方式,針對不同體質進行調理。

葉先生經過許堯欽醫師診治,辨證為心腎陽虛、氣血不足,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和生脈散加減,搭配藥膳並調整生活型態與運動量。治療二個月後,眩暈、心悸等臨床症狀未再發生,再次檢查心電圖也未出現心搏停止。經過心臟科醫師評估後,確定暫無需裝置人工節律器。目前,葉先生恢復正常生活與運動,後續追蹤已近一年,未再發作心臟不適。

許堯欽醫師指出,病竇症候群除了西醫治療,中醫也是一條可考慮的輔助路線,並且也有不少成功改善案例,尤其適合對人工節律器有疑慮、生活受限,或是裝置後仍有不適的病人來說,透過辨證論治,針對病人的體質與症狀差異,採用中藥方劑、配合藥膳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多管齊下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

節律器並非免死金牌 調理體質搭配運動才能穩定病情

碰到病竇症候群的病人,心臟科醫師多建議以裝置永久性的人工節律器來穩定控制心跳、防止暈厥,但節律器並非「一裝就一勞永逸」,節律器需每7至10年更換電池,日常生活上也需避免靠近高磁場、強電流或讓身體震動、通電的醫療器材,甚至手機也要與節律器保持距離。

所以有病竇症候群的人除了接受治療,更要從生活中做起,最重要的是運動。許堯欽醫師表示,許多病竇症候群病人擔心運動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其實,只要採取緩和且漸進式的運動方式,避免過度激烈,像是快慢交替走路、太極拳、平甩功等,都能幫助維持身體機能和心臟健康。此外,若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心悸、胸悶或輕微心律不整時,可試著用手指端按摩內關穴與勞宮穴兩個自我保健穴道,通常3到5分鐘內有機會緩解部分不適。

【延伸閱讀】

病竇症候群最怕突然昏厥! 中醫調理得控制

反覆心律不整、胸悶困擾半年 「這1治療心臟手術」讓他重拾健康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