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護腎食物竟不存在?醫揭「救腎心法」護健康:減法更有效

造咖

更新於 10月23日09:33 • 發布於 10月23日09:33

有醫師揭露「傷腎超加工食品TOP10」,第一名竟是國民宵夜!掀起熱議到底什麼食物能夠護腎?有腎臟科醫師曾表示,其實很多宣稱「護腎超級食物」,吃太多可能也有健康疑慮!

護腎食物根本不存在?

腎臟科醫師陳俊吉曾透過FB表示「護腎食物根本不存在」,開頭就強調「任何東西吃多對腎臟都有害處」!

陳俊吉醫師進一步解釋,腎臟就是身體內不能停機的「汙水處理廠」或「垃圾處理場」,減少汙水和垃圾量進廠(場)才是重點,陳俊吉醫師也總結讓「健康飲食」多一點,「不健康飲食」少一點,至少就能得到80分了:
1. 護腎臟講求減法而非加法。
2. 均衡適量健康飲食對腎臟有益。
3. 不特別強調單一食物,很多宣稱「護腎超級食物」,吃太多對健康還是有疑慮。

護腎食物根本不存在,腎臟科醫師陳俊吉揭露迷思。圖片來源:FB@陳俊吉

「正念冥想」也能幫助腎臟健康?

此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透過YouTube「祝你健康」節目頻道,分享「正念冥想」可以幫助「救腎護心」的資訊,他引述研究以及親身體驗一年多後,發現「正念冥想」對於資訊爆炸時代的現代人來說,等同和運動習慣一樣偉大,但有正念冥想習慣的人比較運動來說,卻是少之又少,許多名人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男星威爾史密斯、籃球之神麥可喬丹、流行天后碧昂斯、脫口秀天后歐普立等名人,都是正念冥想的實踐與愛好者。

洪永祥醫師解釋「正念」指的是「正在當下(Mindfulness)」之意,將注意力放在自身,保持不批評中立態度用觀察的方式訓練自己有意識跳脫大腦,透過冥想幫助自己進入正念狀態。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正念冥想」和運動一樣偉大,可以幫助「救腎護心」。圖片來源:pexels

洪永祥醫師建議初學者「正念冥想」7步驟如下:
1. 絕對安靜的環境:建議清晨5到6點。
2. 冥想姿勢以舒適放鬆為主:盤腿或腿交叉、關節不適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挺胸坐直更易進入冥想狀態,雙手平放大腿上,掌心自然向上或向下。無法坐著的人,以平躺方式也可以(但較易睡著)。
3. 冥想狀態:睜眼閉眼都可以進入冥想狀態,但初學者建議閉起眼睛,阻隔外在視覺干擾,提升專注內在知覺的程度。
4. 誘導進入冥想狀態:專注呼吸或地球音,沒有視覺的情形下,大腦會開始超越時空出現很多思緒,可以靠著專注當下單一感官拉回思緒。初學者可以將注意力放在「觀察自身呼吸」是最快的方式。洪永祥醫師分享自己大都透過「專注耳朵」的方式,可以在極度安靜的狀態下聽到高頻的地球背景音(約凌晨3至5點時在專注耳朵時出現),當聲音出現越來越大,就進入了冥想狀態。
5. 進入且持續冥想狀態:該階段不受思緒干擾,進入舒適的冥想狀態,等於腦波頻率轉換為α、θ波,此時也會增加更多放鬆與幸福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血清素、腦內啡與褪黑激素、壓力性荷爾蒙(皮質醇)會漸漸下降,身體會有忘記時間的舒適感受。
6. 持續時間設定:每天持續冥想,建議每次約10至30分鐘,從10分鐘開始,熟練後可增加冥想時間。若冥想狀態遭打斷,可返回「誘導進入冥想狀態」,專注呼吸或尋找地球音。
7. 結束:可用鬧鐘設定冥想時間結束時間,眼睛慢慢睜開、手腳動一動,起身喝水,此時腦袋會有清爽的感受。

洪永祥醫師最後也說明,冥想越資深者進入冥想時間越快,他以自已為例閉眼後約2到3分鐘就能進入冥想狀態,而初學者也會隨著練習次數增多,越來越容易進入冥想狀態。「正念冥想」不僅能救腎護心,也能訓練大腦在遇到衝突時,不易被情緒勒索控制。

延伸閱讀:

「超加工食品TOP10」為何超傷腎?國民宵夜成第一名!醫揭原因
「頻繁起立」能防心血管疾病? 醫曝「不飆汗5妙招」停經女性輕鬆動也有效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04

愛喝2飲品小心變禿頭 專家勸每日少喝一瓶:多留一撮頭髮

CTWANT
05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6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

優活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