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罹「巴金森氏症」藥效一過就斷電!「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讓她重啟人生:找回日常還能外出旅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16日02:20 • 發布於 10月16日02:20

作者 : 郭美懿整理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據2021年健保資料統計,全台有7.7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大多於55至60歲之間發病,且目前無法根治,患者只能學習共處。不過長期口服左旋多巴藥物後,常會出現藥效波動現象,一旦藥效減弱,整個人就會「斷電」,身體癱軟無法移動。醫師提醒,若經過藥物調劑仍無法改善且嚴重影響生活,可以考慮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患者從重度僵硬、跌倒頻繁的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70多歲的林阿姨在十多年前發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等症狀,原以為是上了年紀、肌肉關節退化;也曾懷疑是過度勞累導致身體不適,只要稍作休息就會康復。

但林阿姨病情卻每況愈下,隨著病況加重,她甚至出現左手捲曲、左腳拖行等症狀,直到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又稱帕金森氏症)。一開始,林阿姨以服藥方式控制病情,但4、5年後陸續出現藥效下降與副作用,嚴重時甚至會突然癱軟無法移動,得靠大聲呼救才得以脫困,也讓她害怕外出。

其實這是巴金森氏症患者經常出現的現象。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千岱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病友長期口服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藥物後,會出現藥效波動,這時運動功能就像開關一樣,藥效來時能自由行動,如同進入「On」的狀態,而在藥效減弱時突然寸步難行,如同切換至「Off」斷電般。

延伸閱讀:

罹帕金森症15年,他從「不會死、不好活」到完成環球一周夢想:就算得病,也要當第1名的病人

出現用藥瓶頸,可考慮深腦刺激手術

這種現象與多巴胺濃度波動有關,是巴金森氏症常見的病程進展之一,如果經過藥物調劑仍無法改善且嚴重影響生活,就得尋求其他治療方式。因此與林阿姨討論後,建議她施行「深部腦刺激」手術。

深部腦刺激是一種透過微創開顱手術,以精準的立體定位技術,將長度15毫米、直徑1.5毫米如此微小的晶片植入腦部深處特定神經核,以電刺激方式穩定神經活動,藉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顫抖、僵硬與動作障礙,並降低因藥物導致的異動症、幻覺或行為衝動等副作用。

手術過程使用ROSA機器手臂精準定位視丘下核,確保晶片置入誤差在1毫米內,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風險。在確認進入點進行頭骨鑽洞後,會先使用微電極探針確認位置,再將晶片沿著路徑放到視丘下核的病灶處,同時接上臨時電池,透過晶片當場施行電刺激,確認僵硬狀況是否改善,無誤後便將導線暫時埋在頭皮底下。

後續則進入第二階段的手術,在胸前鎖骨下方埋裝另一個新的電池,讓晶片可源源不斷刺激神經,控制肢體活動,待傷口恢復後便可出院,並定期回診追蹤。

電池啟動10分鐘就行動自如

術後第3天,電池啟動僅10分鐘,林阿姨就能自行起身如廁,不再需要他人協助。近期回診時,更表示目前狀況相當穩定,除了外出買菜、煮飯及打掃等家務事,甚至也能外出踏青、旅遊放鬆,生活幾乎回歸正常。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羅偉倫提醒,如果巴金森氏症患者服藥多年後出現藥效波動、異動症、幻覺或情緒失控等現象,有可能已達用藥瓶頸,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深部腦刺激手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也出現新一代的自適應式深部腦刺激(Adaptive DBS)技術,並逐漸投入臨床應用。與傳統持續性刺激不同,Adaptive DBS能即時偵測患者腦部神經訊號,依據症狀波動自動調整刺激強度,不僅可提升療效,還能減少副作用與電池耗損,讓治療更智慧化與個人化。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退休夫妻擁「800萬存款+5萬月退」仍窮活:不旅行、每月外食限1次…70後悔嘆:錯過享受生活的時機

每天只擦一點點…竟害她體內「塑化劑」超標百倍!女醫推3招排塑毒:這種天然食物可以天天吃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