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炒菜前要先加鹽,還是起鍋前再加?日本鹽專家教你「1招」完美調味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天前 • Uho編輯部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炒菜時加太多鹽巴,結果要吃的時候卻覺得很鹹?日本鹽品鑑協會代表理事青山志穗、醫學博士白澤卓二於《提高免疫力的鹽》一書中,分享鹽巴的相關研究,解說選擇與使用鹽巴的方法,並提倡在家也能實踐的「適鹽生活」,幫助讀者輕鬆提高免疫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鹽巴調味要在烹調後、食用前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煮飯時嘗一下味道,發現不夠鹹就追加了更多調味料,結果要吃的時候卻覺得很鹹?或者是:你覺得「調味的剛剛好」的料理,家人們吃起來卻抱怨「太鹹」、「味道太濃」?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因為每個人的口味不同,也是因為每個人需要的礦物質不一樣。而且鹽巴溶解在水中之後,也會感覺不那麼鹹。這種作用被稱為是「去掉鹽巴的稜角」(譯註:精製的鹽巴中,氯化鈉含量在99.5%以上,天然鹽的氯化鈉含量則在80%左右,其餘成分為氯化鎂等鹽滷,有軟化鹹味的作用)。

如果想要一次替整道菜調味,最後往往會添加比預期還要多的鹽巴。因為就像「外觀好看,食物才好吃」這句話一樣,人類透過眼睛確認到的狀態,會影響食物的味道。但是鹽巴溶解到食材後,就無法用肉眼確認究竟添加了多少分量。焦慮地不斷調整味道,反而會不小心就加了太多鹽巴。

這樣的話,究竟該怎麼辦才好?答案很簡單。只要盡可能地不加鹽巴,要吃的時候再添加進去就好。煮湯的時候,也是要喝的時候再撒鹽巴,並等到鹽巴溶解後再享用。

適鹽生活也能各自美味

根據這樣在料理上撒鹽巴的方式,我將這稱為「鹽巴撒撒」。透過「鹽巴撒撒」這種方法,就可以看到自己調味時使用了多少鹽巴,而且還能夠透過舌頭與鹽巴的直接接觸,更容易感覺到鹹味,進而減少鹽巴的用量。

透過自己的手指捏出需要的分量後添加到食物中,就可以知道加了多少鹽巴,如此一來就不會吃進過多的鹽巴了。一旦添加了鹽味,之後就很難掩蓋或加以調整,所以建議一開始的用量不要太多。如果味道不夠,就一邊品嘗一邊慢慢地一點一點添加。

「鹽巴撒撒」這種方法的好處很多,但我最想強調的一點是:全家人可以在享用相同餐點的當下,獲得每個人需要的適量鹽分。

負責烹飪的人很難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同時製作出清淡口味的菜餚與濃厚口味的料理。透過「鹽巴撒撒」這個方法的話,就可以只做一道菜,每個人卻都能享用到美味與健康。

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中途更換使用的鹽巴。如果是炸雞塊,就可以用鹽巴帶出雞油的甜味,也可以用鹽巴提出鮮味。兩種口味還可以交替著吃。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使用附帶口感的鹽巴,來享受口感變化的樂趣。

如果在餐桌上準備好幾種具備不同特色的鹽巴,還能一邊享受「適鹽生活」,一邊熱烈地討論:「哦,加這種鹽巴味道更好」、「不不,加這種鹽巴吃起來更好吃」等等。

實踐「鹽巴撒撒」的方法

以前,吃飯是為了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現在可不一樣了。現代人會在飲食中尋求「樂趣」和「美味」。如果不滿意料理的調味料,可能會覺得飽卻不覺得滿足,所以往往會在飯後吃些不必要的零食,尋求「樂趣」或「美味」。

如此一來,就無法好好控制鹽分的攝取量,反而多吃進額外的熱量和糖分,這樣其實並不健康。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請務必充分利用「鹽巴撒撒」的調味方法,烹煮出美味健康的餐點。

實踐「鹽巴撒撒」的方法:

  • 容易控制鹽巴的分量
  • 舌頭直接與鹽巴接觸, 更容易感受到鹹味, 進而減少用量。
  • 可以看到鹽巴的用量, 就不會過度調味。
  • 讓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 都能享用相同的料理,並加入適合每個人的鹽巴量。
  • 改變鹽巴就能改變料理的味道, 享受料理的方式也變得多元。
  • 不同鹽巴帶來的味道差異, 讓餐桌上的談話更加開心。

(本文摘自/提高免疫力的鹽/出色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手機頸上身!20歲女大生頸椎退化如中老年人

TVBS
04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