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鬼鬼不是特例,全球愈來愈多女性自願「獨自育兒」
藝人鬼鬼(吳映潔)宣布成為單身母親,表示自己「不僅是媽媽,也是爸爸」,受到台灣輿論關注。其實,放眼國際,女性「自願單親」趨勢也正興起。
英國北安普敦的史密斯(Melissa Smith),在30歲出頭時結束一段長期戀情,發現自己陷入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那時我處於想要生孩子的階段,但沒有合適的對象,又不想為了孩子而勉強自己維持一段感情,」
於是,在英國鐵路公司擔任主管,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史密斯,到生育診所進行了檢查,獲准子宮內受精(IUI)療程,使用從丹麥進口的捐贈者精子。
「毫無疑問,這是我做過最好的決定,」如今有了女兒的她說。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新的社會,許多女性能獨自養育孩子並工作,因此她們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伴侶來生子,」心理學家與育兒網站Conscious & Calm創辦人史蓋切特(Navit Schechter)觀察,現在許多女性想要孩子的念頭比想談戀愛更強烈,寧願成為單親家長,也不願錯過為人母的機會。
確實,現代醫療仍難以解決女性生理時鐘的限制。多年來,女性一直被警告,有一顆「生育定時炸彈」正在倒數計時。更多危言聳聽的故事講述著單身女性是如何「自私地」追求事業,或是「太晚」安定下來。
然而,愈來愈多千禧世代單身女性正在重新掌握主導權,無論是根本不做母親,或是選擇自己成為母親——一切都取覺於她們自身的意願。
以英國為例,根據統計,2023年該國有320個單親家庭,其中85%是單親母親。
英國人類受精與胚胎學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在英國接受體外受精和捐精等生育治療的單身者數量從,1999年的305人成長至2022年的4,660人。
在美國,民間組織「自願單親媽媽」(Single Mothers by Choice,簡稱SMC)有3萬名會員。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項調查,78%的美國人認為單親家庭是可以接受的。
除了IUI,單身母親還有體外受精(IVF),或是自然懷孕的選項——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法律意涵。
「是的,以前我們常常在等待『白馬王子』,並擔心單身母親是『最後的手段』,但現在情況已不再是那樣了,」關注SMC議題的記者瑪迪克(Emily Maddick)寫道。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單打獨鬥
SMC的一些批評者認為,這樣的選擇,是讓孩子出生就少了一位家長。
有人告訴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的單親母親蘇菲(Sophie),「你把一個孩子帶來這世間,只有一個家長,如果妳去世時他怎麼辦?」
「我完全尊重他的想法,但我的孩子已經快三歲了,她的生活非常穩定,」蘇菲說。
事實上,養育孩子需要的從來不只是兩個人,而是一整座村莊,或是近年來流行的用語「後援」。
這樣後援,可以是祖父母、摯友、鄰里,以及有共同處境的支持網。
經慎重考慮成為單親母親的人們,往往對於育兒的財務和支持社群有更詳盡的規劃。當美國紐約的心理師馬特斯(Jane Mattes)決定成為SMC時,她知道孩子的父親不會在場,「但你可以確保你孩子生活中有很多愛他的人。」
一對兄弟麥肯齊(Mackenzie)和肖恩塔勒(Cooper Schoenthaler)的母親,在二十多年前透過同一位精子捐贈者生下了他們。當被問及是否懷念沒有父親的日子時,肖恩塔勒回答:「我們熱愛自己的童年,因為有一位非常關心我們的母親。」
《CBS》詢問這對兄弟,想對自己的親生父親說什麼?「我要感謝他捐出自己的精子,還想感謝他身材高大,」麥肯齊補充,「他給我們的只是基因,釐清這點很重要。」
英國生育網絡的希爾(Catherine Hill)直言,「我認為社會對單親媽媽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需要的是政策跟上這些變化,」她舉例,包含社會福利、兒童保育、育嬰假制度,都需要更育兒友善。
值得一提的是,對馬特斯而言,孩子沒有父親,反而是她更理想的情況,「我可以採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而不必與別人協商如何育兒。」當然,她也沒有「伴侶原生家庭」的議題要處理。
生子有時限,愛情沒有
蜜雪兒(Michelle)利用IUI生下兩個孩子,當時她想,「我現在已經38歲了,真的沒有時間去找一個人,讓一段感情自然地發展,」
但她沒有推遲生子計畫,而是推遲了約會計畫,她告訴《BBC》,「養育孩子有時間限制,尋找浪漫伴侶卻沒有。」
採訪過數名SMC的馬迪克分享,「當女性感覺到生理時鐘的壓力,可能會在約會中忽略那些與自己不符的個性和觀點,只為了努力建立家庭,」馬迪克說,減輕尋找「孩子的爸」的壓力,反而讓女性更自由地尋找健康的戀愛關係。
撫養孩子成人,絕對不是一帆風順。但如今的女性明白她們保有更多選擇權,她們的支持系統也會守在身邊。
「我認為愈來愈多的女性感到,無論在什麼文化中、在什麼情況下,她們都能得到家人的支持,」生育顧問奈特(Jane Knight)總結,「現在,社會似乎看到了這種新的模式,並認可它,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資料來源:BBC, FT, CBS, Glamour, Pew)
【延伸閱讀】
昔日美國懸賞1000萬美元追緝,今與川普共商大計──他讓以色列坐立難安?
南港LaLaport威秀開幕!電影業萎縮,威秀為何還要打造雙北最大影城?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23期《 2025 2000大調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