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間的分工不是講求公平,而是做自己擅長的部分!這個家都很有效率、心情和環境很快整頓起來
作者 : 吳敏恩
圖片 : Shutterstock
另一半不配合整理收拾怎麼辦?
1、為什麼另一半需要配合?
分工不是意味著凡事講求公平,而是做自己擅長的部分
很多人都會主張,因為家是兩個人共同建立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家,所以應該要「分工合作」,但「分工合作」這一詞其實有很多的盲點,只要講到「分工」就覺得好像應該要講求公平,所以很容易把所有的家事都除以二,「如果有十件家事,我們就一人負責五件才公平。」
但其實家人間的分工不是講求公平,而是請大家「做自己擅長的部分,如果一個家裡面,大家都從事自己擅長的部分,這個家所有事情的完成都會很有效率,大家的心情和環境也都能很快的整頓起來。
想想另一半擅長的部分是什麼?他是否也做得不錯呢?
每次我有手機、電腦相關的問題,有時只是很簡單的幾個動作,但3C白癡的我就是不會也不懂,為了避免越瞎忙問題越多,我絕對不會自己花時間處理,一定馬上拿去問先生,先生也會馬上放下手邊工作幫忙,通常短時間內都能順利解決,並且他也從來沒有不耐煩或嘲笑我「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反而還會考慮是不是需要升級這些設備,讓我使用得更順手些。
又或者是家裡一些修繕相關的問題,例如:機器壞了、天花板長蜘蛛網、有螞蟻蟑螂出現需要驅蟲等,這些事我也一概不處理,直接去跟先生說,過不久就會看到他拿著工具修理、或是去管理室借梯子、去五金行買最有效的螞蟻藥,如果機器修不好就會掏出錢來買新的;家裡的事若只講求公平、平分,好似「連多做一點也不願意」的心態,當然會做得不甘願,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擅長的,那家裡的事情就會很容易完成,這不是平分,而是「各司其職」。在抱怨另一半都不配合整理收拾前,是否也能想想「另一半擅長的部分是什麼?他是否也做得不錯呢?」
如果有一些是大家都不太想做,或沒有所謂擅不擅長的事情,可以用其他考量來協調,例如:先生晚上會出門慢跑,可以順便倒垃圾;太太上班時間比較早,可以順便送小孩上學,但下班要趕著煮晚餐,所以先生負責去安親班接小孩回家。
如果兩人都覺得很麻煩、拖延著不去做,就只好忍受垃圾放到有味道或長果蠅,如果覺得接送小孩很花時間、困在車陣中很痛苦,那當初選擇學校、安親班和才藝課時,首要條件就應該是:「離家近」。
那麼如果大家都願意做自己擅長的部分,也都很願意體貼另一半,為什麼還是有很多時候會覺得累、覺得不甘願呢?
2、為什麼你覺得累?覺得不甘願?
因為似乎永遠都做不完
如果各位剛好是妻子或母親的身分,應該都對以下這樣的場景不陌生:晚餐後,你正在洗碗,你想起洗衣機裡還有一堆沒有晾的衣服,再不趕快把衣服晾起來,明天小孩上學會沒有制服穿;放眼過去,你看到客廳還有滿地小孩沒有收拾的玩具,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你看到先生坐在沙發上準備打開電視,隨手把襪子脫下來,往地上一丟,已經滿肚子火的你,便生氣的破口大罵:「我都已經這麼忙了,你還給我亂丟!!」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常常這樣講,或至少會這樣想,可追根究柢,我們在焦慮、生氣的,其實不是他丟襪子的那個動作,而是因為你覺得事情永遠都做不完,洗碗洗完了還要晾衣服、晾衣服完還要收玩具,還沒幫小孩檢查功課、洗澡刷牙,然後另一半只顧自己看電視,連一雙襪子都不願意放好。
但如果倒過來想,反正都做這麼多了,多收一雙襪子有差嗎?撿起那一雙襪子的時間,會比洗碗、收玩具花的時間還要多嗎?我們在意的,不是那一個丟的動作,也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有多麼罪大惡極,而是對方的心態;我們會覺得累、覺得不甘願,並非不想做,而是腦海裡有太多未完成的事情,感覺似乎永遠也做不完,所以我們要解決的是「永遠做不完」這件事情。
少物才是王道
解決的根本之道不是去責怪對方,或是忍氣吞聲,而是要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些事做得快一點、做得少一點。
很多人都會說:「三機救婚姻」,並非沒有道理,試想如果洗碗機幫忙分擔了三十分鐘洗碗的時間,那麼就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完成收拾家裡、晾衣服的工作;如果小孩的玩具不會過多,且都有妥善的收納位置,就可以建立孩子自己物歸原位的好習慣;不用焦慮做不完,自然可以平心靜氣的告知先生:「該去幫孩子檢查功課了。」
把鞋櫃上方的鑰匙、皮夾、零錢放進抽屜裡—五秒鐘,接著將隨手放在餐椅上的外套掛到牆壁掛勾上—五秒鐘,撿起地上的襪子丟到洗衣籃—五秒鐘,把鞋子放進鞋櫃裡—五秒鐘,以上是每天先生回家後,我會做的事情,我並非鼓勵要當個老媽子把所有事情攬在身上,而是要告訴自己:不過是十幾二十秒的事,用不著在意,整理收拾不是為了善後,而是為了取悅我自己,如果花一點時間,可以換來整天的開心,也換來一個清爽舒適的家,何樂而不為呢?
物品多到空間不夠用時,就會覺得亂,事情多到時間不夠用時,就會覺得忙,忙亂的時候,看什麼都覺得心煩,要解決這種情況,整理物品是最容易做到且極有效率的方法。但有些人會問:「可是我很不會整理,怎麼辦?」
沒有學不會的整理,只有丟不完的東西
整理是絕對學得會做得到的事,你覺得自己不會整理,是因為這些過多的物品,或者是一些不好的動線就像一種無形的柵欄,你看不到它但又常常被它絆倒,你覺得身處這個家彷彿窒礙難行,卻不曉得問題在哪裡,但當你開始學習整理,就會看到那些原本看不見的柵欄,進而排除這些阻礙,所以學習整理其實就是在學習區分,絕對沒有學不會的整理,但是如果一直在亂買,你會有丟不完的東西。
有時候,面對家人抱怨你不會整理,你的憤怒或焦慮,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在愧疚、在自責自己:「為何我那麼愛亂買?」「為何我那麼浪費?」
「對!有一些甚至大部分的物品和混亂,其實是我造成的,是我自己帶回來的。」物品不會有腳自己走到家裡來、小孩的玩具也不可能是他自己去商店買回來,或者去網路下單的,那堆塞到都變形的衣服,也不是自己跑來的,如果家人點出這個事實,你可能會馬上為自己辯護說:「又不是只有我的」、「你們的東西也很多啊」但我們心知肚明,必須要認清這樣的事實,才不會一直把砲口再對回去。
我們可以這麼想:「我是因為想要家裡更方便,才會買這些東西」、「我是因為想要廚藝更精進,才會買這些鍋子」,但並不是要把它當作藉口,然後合理化這些行為,如同阿德勒心理學的主張,要讓負面情緒轉變為正面的動力,「有這些物品並不會讓我更好」、「只單純擁有而不去好好地使用它們,不會讓生活更方便」、「我擁有這一件衣服,但我明明就穿不下,只擁有它並不會讓我變美麗」。
所以如果你的累、你的不甘願,是來自於你家真的很難整理,請先停止盲目又沒有邏輯的購物行為,篩選家中物品,減少到可以控管的量,並收納在容易拿取和歸位的位置,才是治本之道。那麼話說回來,有些人很認真在整理收納,也很重視家裡整潔,可為什麼還是經常因為整理收拾的事跟另一半爭吵呢?為什麼另一半不想配合呢?
3、為什麼另一半不想配合
因為整理完更難使用,更難收拾
曾經有位粉絲私訊我,她說自己是一個很喜歡整理收納,也希望家裡整齊乾淨的人,她不懂先生為什麼不配合,有時候還會很生氣,有一次她在先生出差的時候,興高采烈的幫他整理書桌和文件,結果先生返家後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劈頭就罵:「你這樣收,害我都找不到了!」粉絲覺得既苦惱又灰心,這樣的狀況層出不窮,甚至有婚姻快要撐不下去的感覺。我問她:「你可以拍一下是怎麼幫先生整理書桌的嗎?」她一邊抱怨先生文件都亂丟,一邊上傳照片,「我想說學老師買無印良品的斜口檔案盒,全部丟進去,然後背面朝外,這樣不是很清爽嗎?」
真是不妙,我問:「但那是他常用的文件吧!」
「應該是。」
「是很多單張的紙張嗎?」
「對呀!」
「那你這樣把它們全部丟進去,要叫他怎麼找?」
真相大白,她所謂的收納,只是在幫自己「圖個眼不見為淨就好」,並沒有為使用者著想,那些常用的單張文件,應該適合資料夾或是風琴夾來歸檔收納,我之所以會用斜口檔案盒,是因為我收納的是少用的教材,是一本本的琴譜,不能只考慮到美觀,而把實用放在一邊。
所以如果要幫家人整理,應該要能站在使用者立場去規畫,不體貼、不親切的收納,會讓家人覺得更不方便,因此抗拒你幫他整理,也抗拒改變,請重視整理後家人取用的方便性,若有整理到他人會使用的物品,切勿擅自丟棄,一定要告知更動後的收納處,最好貼上標籤,並常常一起討論。
因為做了也沒差
不是他做得不好,而是你們家的狀況不是三天兩頭花個十幾分鐘收拾就會改變的,他也幫忙,也配合了,但做完之後環境沒差還是一樣亂,氣氛沒差還是被嫌棄,所以他會想「乾脆以後不要做了,反正做了也沒差。」
因為不曉得怎麼配合
要知道另外一半如果不擅長整理收拾這些事情,那他的能力跟小孩是沒什麼兩樣的,可能還更差,因為小孩至少都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東西放哪裡,可是先生並不知道,所以當你想要他配合的時候,應該是直接指明:「請你做什麼」,或者是「把那個東西做怎樣的處理」,而不要只是很籠統地說:「你去收一收」、「你東西去整理一下」。
4、你希望另一半配合什麼?
很多先生都不知道太太到底在生氣什麼,太太說:「欸,那些東西去整理一下。」先生聽完就走去雜物堆,翻開來,再默默地蓋起來,為什麼呢?
因為他從來就不做這件事情,連比較會去整理收拾的人,看到一堆雜物都會瞬間愣住,更何況是平常很少整理的人呢?所以當然就默默地蓋起來、推回去,然後你就會定義他「怎麼都不做」 、 「為何一直拖延」,其實是因為他根本不曉得怎麼配合。
直接告訴另一半你要他怎麼做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陪伴整理,或是示範給他看,在過程中有可能他會認為自己的物品管控權被侵犯而感到不安,你可能會碰幾次釘子,但不要放棄,溫柔而又堅定的告訴他你不會擅自決定,只是想要協助和幫忙,繼續做,他會理解的。
若有一些你在整理收拾上無法接受的「地雷」,要確實告知另一半,比如不要在找不到東西的時候,去責怪主要整理者「你是不是把我的東西丟掉了?」真的很忙碌的時候,就誠實地告知另一半自己的需求,而不要只是情緒性的埋怨。
「請你幫忙去幫小孩洗澡。」
「請把地墊上的東西收起來,小孩要來客廳玩。」
「客人快到了,要把碗筷擺出來喔!」
你想要另外一半配合的,不是他做的內容,而是他的態度,你並非一定要他配合什麼,而是需要他能夠理解:你在忙什麼?你在努力什麼?你需要他理解你很想要這個家更好,所以你很努力的在幫這個家做很多事情。
先要同心,才能同行
我曾經問先生一個問題:「你覺得一般夫妻會因為家事或家裡雜亂而爭吵,這是誰的責任?」他是這麼回答的:「兩方都有責任,但是先生不能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只負責在外的事業打拼,而家裡是太太負責的,這是封建過時的想法,兩個人的觀念要先同步同調後,才能同心同行,從根本上改變家裡外在的樣貌與內在的氣氛。」
聽完後,我覺得我們兩個的想法在這一點幾乎是百分之百相同,這是兩個人的家,所以兩方都有責任,可是那個責任不是把它一分為二,或者去指責誰不負責,而是我們得先真實了解雙方的心意和善意後,才能夠互為幫手,同心且同行。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整理是愛的語言:整理不是丟棄,而是給予;將多的釋出,把愛留下,讓家變成愛的容器》幸福文化出版,吳敏恩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媽媽簽「不急救」卻被鼻胃管綁到生命盡頭…夏韻芬:醫生不敢說「時候到了」,誰來提醒家屬放手?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