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民主」決定維持現狀!史無前例「大罷免潮」的政治啟示:如何重整政局考驗執政智慧
作者 : 林良昇
圖片 : 今周刊攝影組
大罷免首波結果出爐,由反罷方取得絕對優勢,形同民意再次確認朝小野大的國會生態。
在更大的民主做出裁決後,賴政府應展現政治智慧,設法帶領國家團結前進。
「今天過後,我們還有許多挑戰,但我們要向全世界證明,台灣是一個有能力用憲政制度化解內部紛爭的國家,更是一個能夠在競爭過後,以民主精神團結彼此的國家。」7月26日晚間近9點,在24名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都確定遭選民否決後,賴清德總統透過臉書發文,對投票結果表達尊重接受,並強調台灣民主會因為一次次的公民參與,更加堅韌;罷免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
民意否決》票數大多未達門檻
儘管總統將醞釀超過一年的大罷免,定義為一場沒有輸家的公民集體行動,但同意罷免方在第一波投票中全軍覆沒,終究讓許多人跌破眼鏡;即使8月23日還要針對7名立委進行罷免投票,但要藉此重塑國會席次結構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7月28日,民進黨祕書長林右昌以「罷免結果不如人意,民進黨身為執政黨,責無旁貸」為由,引咎辭職。
不過一個多月前,這場由公民團體發動、獲民進黨支援,以改變國會結構為終極目標的大罷免行動,還曾氣勢如虹。
在國民黨對民進黨立委發動「以罷制罷」,卻深陷偽造連署文件泥淖後,進入第三階段罷免投票的藍綠立委比數是「31:0」,讓支持罷免方樂觀期盼,能打破藍白兩黨聯手掌控的國會過半優勢。
然而,7月26日的投票結果和罷團主觀期待天差地遠,除了不同意罷免的選民在所有選區都占上風外,24席被罷免立委當中,僅有傅崐萁、徐巧芯、葉元之等7人的同意罷免票數,高於該區選舉人數四分之一的門檻。
誇張來說,根據台灣罷免制度,另外17名進入罷免投票的立委,過去幾個月就算「躺在家裡」,連一張反罷免票都催不出來,依舊能安然過關。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蔡榮祥分析,即使被罷免立委多身處藍營相對優勢選區,但民進黨也應有3成基本盤,大多數選區連25%同意票都催不出來,顯示連傳統綠營支持者也未被充分動員,可能原因是「知道對手是誰,但缺乏相對該支持的人選來凝聚選票」。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認為,這樣的投票結果,證明全面罷免藍委的作法形同「排除異己」,引起民眾反感,恐怕缺乏正當性。
其實,引燃這場全面性罷免行動的火種,早在去年5月立法院藍白黨團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就已埋下。
罷免立委王鴻薇團隊核心成員蔡卡羅回憶,去年5月底,上萬民眾聚集在立法院周邊的青島東路及濟南路,試圖阻止藍白陣營將充滿爭議的「國會擴權法案」強渡關山,「但他們沒有要停的意思。」這讓身為紡織業業務的蔡卡羅感到無力,最終決定留職停薪,全力投入罷免,將自我焦慮化為實際行動。
▲第一波24位國民黨立委全部挺過罷免關鍵戰役,守住在立法院席次。藍營5位台北市立委與台北市長蔣萬安出面感謝選民支持。(圖/攝影組)
戰略設定》綠營內部也分歧
但真正使星火釀成燎原之勢的,是去年底立法院一口氣修正了將改寫中央、地方資源與事權分配的《財劃法》、可能讓憲法法庭實質停擺的《憲訴法》,以及明顯針對罷免而來、更嚴格查驗罷免連署者身分的《選罷法》。
當時,賴清德站上第一線,批評立法院強行通過三項法案,是沒收民主國家的權力分立原則,除承諾執政團隊會窮盡一切救濟手段,守護憲政體制,也首次提出「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這項論述。
但由在野黨主導的國會,並未因總統發言而軟化,今年初審查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時,進一步大舉提案凍刪行政部門預算,甚至以大砍業務費方式,讓監察院等機關不易運作。
平心而論,行政、立法兩權衝突不斷升高的過程中,執政的行政院與民進黨立院黨團,也未盡全力尋求與在野黨達成共識,例如《財劃法》從交付委員會審議到院會三讀通過,歷時超過半年,但財政部與行政院始終未提修法版本;中央政府總預算進行朝野協商時,民進黨團幹部也未針對在野黨提出的預算案具體協商,形同刻意破局進入表決,落敗後再訴諸輿論尋求支持。
此時,適逢本屆立委就職將滿一年、依法得以正式送出罷免提議,罷團趁春節連假積極衝刺,2月初陸續送出提案。但執政團隊內部仍對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強力主張的「全面性大罷免」,存在正反兩極意見。
《今周刊》3月間曾進行民調,當時願表達意見的民眾,有87.4%認為應打破行政立法兩院僵局;但對於打破僵局的途徑,受訪民眾在充分理解「大罷免」與「提出不信任案後解散國會全面改選」的利弊以後,多數認同兩者皆為可行選項。
然而,隨著以公民為主體的罷團連署情況勢如破竹,「精準罷免」或「全面改選」的聲浪,自然而然被淹沒;民進黨也在第二階段連署後期正式站上前線,與罷團並肩作戰。
反共論述》難獲得廣泛認可
但這股罷免烈火,在第二階段連署通過、民進黨正式登場,國民黨也決定全力動員支持者反罷後,開始受到壓制。
國民黨智庫副執行長凌濤直言,藍營一方面比照選戰高規格,試圖催出基層組織票;同時也以「為什麼非得要在選完一年就翻桌」等論述,積極與中間選民和民眾黨支持者對話,希望建構跨黨派的「反惡罷防線」。
面對藍營反擊,罷團的主流意見是「國民黨立委集體犯罪」,發起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的企業家曹興誠就多次批評,國民黨立委「朝拜」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後,就在國會亂推法案、濫刪預算,為中共服務,必須讓這批立委集體下台。
以結果論來說,在這次進行罷免投票的立委選區中,「不應無差別罷免」的票房,顯然優於「反共護台」。
「反共護台的論述,和罷免立委的訴求差距有段距離。」蘇子喬點出,總統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在總統大選中喊出「反共護台」,連藍白候選人也很難反對,但作為立委罷免案主論述,難免陳義過高。
蘇子喬分析,民眾對區域立委的期待大致包括是否投入選區服務、有無努力問政監督,但這次罷免行動將現任國民黨立委一律歸類為「親共」,等於在國內區分敵我,已略嫌過激;在偏藍的選區主張,更難以獲得認同。
其實,在罷免投票前,綠營內部就有人對「一刀切」的策略感到不安,一位積極投入罷免的地方民代坦言,多數選區民調持續顯示,反罷方較占優勢,同意方內部僅能寄望藉反方投票意願較低,來通過罷免案。
這種期待也被「非綠選民」狠狠澆了一盆冷水。這波罷免投票,一共有7名立委得到的「不同意罷免票」高於去年1月的「當選票數」,即使部分選區去年有民眾黨候選人在內的多人參戰,這仍可視作「大量非國民黨支持者出面反罷免」的指標意義。
福利宣傳》有效提高反罷熱度
國民黨黨務高層分析,這次罷免投票能獲非綠選民力挺的另一項關鍵,是國民黨在立法院接連推出「國軍加薪」、「普發現金」、「放假五天」三大民生法案,有效鎖定經濟選民,也讓藍委在選區宣講時獲得熱烈回響。
儘管8月仍有第二波罷免投票,但由於被罷免的7位藍營立委,選區優勢比第一波24人更加明顯,歷時超過一年的罷免行動,極可能以回到原點作收。賴清德政府勢必得另尋他路,才能化解對立紛爭。
「賴總統得去做一些他過去不願意做的事」,台大社科院院長、政治學系教授張佑宗指出,大罷免全盤盡墨,代表賴清德口中「更大的民主」,再次確認既有國會結構,賴政府未來的近三年任期,如果想順利推動政務,只有與在野黨進行政治協商與談判一途。
《今周刊》3月進行的民調也曾詢問,若國會全面改選後,民進黨未能取得過半席次,總統是否應邀請在野黨共組聯合政府,願提供意見的受訪民眾當中,有逾7成表示同意。但經過一場激情的罷免攻防後,國會結構依舊不動如山,執政團隊是否應向在野黨遞出橄欖枝,值得賴總統深思。
對於組成聯合政府、或乾脆交由國會最大黨組閣,張佑宗直言「建立慣例都有一定難度」,就連實施雙首長制、過去曾有「左右共治」前例的法國,現任總統馬克宏面臨朝小野大困境時,也未任命在野黨人士出任總理。
蘇子喬認為,賴清德的執政風格勢必要做出調整,「不一定要給在野黨組閣,但可用更和緩的方式面對在野黨的制衡。」他也指出,行政院可加強與立法院溝通,不需要每項爭議法案都提覆議或釋憲;用內閣改組來回應罷免結果,也是未來可以想像的作法。
前面提到,在野黨提出的種種法案雖非執政團隊所樂見,但在立法過程中也非總是鐵板一塊,例如國民黨團版的《財劃法》修正草案,要求中央下放的統籌分配款金額,遠高於實際三讀通過、納入民眾黨團版精神的版本。民進黨團與行政院未必永遠只能堅壁清野,讓朝野談判淪為零和遊戲。
再以藍白主導通過的「普發現金」案為例。由立委修正特別條例、增加行政部門預算支出的方式,固然有違憲疑慮;但行政院也能有折衷做法,例如可考慮承諾以「重提法案、納入在野黨普發現金主張」為原則,請立法院同意覆議三讀法案後,重啟修法程序,既恪遵憲法也回應民意,避開已反覆上演多次的覆議、釋憲衝撞。
追根究柢,每當出現稅收超徵,就會爭論是否應普發現金的原因,在於現行《預算法》未明確規範超徵稅收用途。政府應在這次爭議過後,推動《預算法》修法,明定超徵稅收產生的歲計賸餘,應優先撥補勞保、公教退撫等關乎全民權益、且存在巨大財務缺口的項目,如此一來,既能避免未來可能的普發現金爭議,也能達到實質還稅於民的目的。
▲因應自家立委遭「大罷免」威脅,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左)「藍白」聯手,催出「非綠」陣營投票,在所有選區全面壓制罷免方。(圖/攝影組)
▲第一波罷免案全盤盡墨,未改變席次結構,由總統賴清德(左)、行政院長卓榮泰(右)領導的民進黨政府,勢必得調整施政方針及風格。(攝影/唐紹航)
體制缺陷》倒閣之外盼有務實做法
但長遠來看,台灣獨步全球的憲政體制,才是難化解朝野紛爭的本源。
前立委林濁水直言,依現行體制,當立法院出現朝小野大生態,總統無法否決立法院通過的法案,也無法主動解散國會,打破僵局的唯一途徑,就是由立法院主動提出、通過不信任案,總統才能解散國會尋求民意,「但這個制度違背人性,形同虛設。」沒有立委會想在任期結束前提倒閣,重新投入選戰。
大罷免正是在憲政制度缺陷下形成的完美風暴,林濁水認為,藍綠兩黨這次都已吃足苦頭,應趁此機會重新檢視憲政架構,並透過修憲手段,避免政治僵局再度發生;但我國修憲門檻極高,透過政治解決也許是更務實的手段。
其實,挺過罷免危機的藍營內部,也不排斥朝野和解的可能性,藍委牛煦庭就說:「我們都應該冷靜下來,思考未來的方向。」另位藍委廖偉翔也表示,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消除仇恨、團結彼此、撫平裂痕,讓國家重回正軌、社會回復正常。國民黨黨務人士點出,過去一年,朱立倫已多次喊出朝野需要溝通對話,是賴總統沒有打開大門,「球在賴總統手上。」
去年總統立委大選,台灣選民集體做出讓行政立法兩權「分立制衡」的決定,一年半前的民意,透過對24位立委的罷免投票結果,重新獲得驗證。
當下,正是賴清德總統展現政治智慧、撫平撕裂傷痕,領導國家團結前進的關鍵時刻。
更多今周刊文章
鴻海暫停交易東元也是!李鎮宇:看來不大像兩件事!2317股價170後,還有利多能加持看300元?
畢生積蓄3200萬被騙光!帳面一度賺破億,兆豐銀行退休襄理血淚告白:詐騙集團如何用郭台銘誘我上鉤?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