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溫調適行動展北部場 打造氣候韌性城市
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高溫衝擊,對國人健康、生活環境、產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環境部與臺北市政府今(25)日至27日,在臺北市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陽光大廳舉辦「抗高溫調適行動展」北部場,以抗高溫行動路徑、抗高溫產業生態鏈為主題,提升全民對高溫風險的認知與調適行動力,希望減少熱傷亡,提升全民韌性。
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表示,「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已於6月3日正式成立,為提升我國整體抗高溫調適能力,今夏舉辦北中南3場「抗高溫調適行動展」,首場北部展區今日揭幕,規劃「抗高溫調適行動路徑」、「第一線勞動守護與重點族群照護」、「高溫預警與氣候科研」、「城市高溫調適行動」、「民間企業抗高溫行動」5大展區,不只是一場知識的交流,更是公私協力攜手投入,共同打造氣候韌性城市的具體行動。
活動現場除了靜態知識展示,也策劃有獎徵答互動遊戲,加入臉書粉絲專頁還能獲得小禮品,並有吉祥物「黑白雙熊」的見面會。現場攤位也展示多樣的「抗高溫商品」,包括防災包、水冷服、涼感工地安全帽、戶外工作者穿戴監測設備、涼感巾、風扇等,展現產業創新能量,不僅協助民眾認識高溫議題、掌握實用調適方式,讓消費者能得到有效協助,同時也帶動「熱產業」商機。
施文真表示,目前臺灣對於颱風已有完整應變機制與組織,但面對熱浪卻還沒有,環境部近期已試辦「抗高溫調適對策演練」,以雙北地區連續3日氣溫逾38°C、中央氣象署發布「紅燈」預警為情境,模擬中央與地方聯合啟動調適行動機制。雖然「高溫」尚未納入《災害防救法》天然災害範疇,缺乏明確法定應變與資源調度依據,但未來會持續相關演練,以強化整備行動。
施文真進一步表示,環境部提出高溫具體行動,還包括將建置Cool Map涼感地圖;舉辦「抗高溫調適行動展」,展現對抗極端高溫的具體策略與成果;並將與地方政府合作,包括關懷貧窮、獨居老人等弱勢族群,落實抗高溫調適對策行動執行,逐步減少國人每年高溫熱傷害人次,建立應對高溫調適韌性體系。
臺北市副市長張溫德表示,臺北市位處盆地,容易蓄熱和不易散熱。為因應高溫可能造成的熱危害,北市府積極發展降溫作為,包括串聯10大局處啟動熱浪預警機制,並同時推動創儲節能設備補助;以體感降溫2℃為目標,推動水綠降溫、建築節能等多元策略;打造涼爽遊戲空間,在中正萬華、東區商圈等4大熱區增加綠覆率;縮短紅燈停等時間,優化740處路口號誌,平均縮短21秒等候時間,有效減少市民烈日下的曝曬。另打造專屬「臺北市涼適地圖」,第一階段已優先盤點27處戶外公有綠地、涼適遮蔭空間,未來將逐步擴增到室內公有場館,保護市民或氣候脆弱族群免於熱浪侵襲,減少熱危害。
環境部也預告,中部場預計於8月8日至10日在臺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橢圓廣場舉行;南部場則於8月22日至24日於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入場大廳登場。環境部邀請各界產業代表與民眾親自走一趟「抗高溫調適行動展」,一起體驗、學習降溫行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