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公投電視說明會5】童子賢:核綠共存是國際趨勢,莊瑞雄:屏東人承受40年該放過了
中選會今(15)日起舉行第五場「重啟核三公投」說明會,由中選會委員游清鑫主持,邀請正、反意見代表闡述各自論點。本場正方代表為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童子賢,反方則是民進黨立委莊瑞雄。
重啟核三公投第五場、也是最後一場電視說明會落幕,正反雙方分別闡述對能源政策、經濟發展與安全風險的看法。核電是否能兼顧穩定供電與減碳?核廢料與核安疑慮該如何化解?「核綠共存」是未來方向,還是屏東人不願再承擔的負擔?讓《關鍵評論網》一次為您回顧!
童子賢:核綠共存,維持經濟競爭力與減碳
正方代表童子賢以台語開場,表示無論是高科技或是做小生意的成本「我們需要電,我們贊成核三延役」,並兩度呼籲選民在8月23日出來投票。
童子賢表示,台電的主管常說台灣不缺電,但現況是,台灣仰賴大量燃煤與天然氣發電,不僅增加碳排,也影響能源成本與空氣品質,他強調台灣需要的是「價格實惠、高品質穩定、且不排碳的電力」,應積極利用核能發電。
童子賢以數據說明,2024年台灣不排碳發電占比僅17%,其中核電僅剩6%,風力3.6%、太陽能5.3%、水力2.5%。他反問:「6%的核電不重要嗎?」並批評廢核政策導致碳排反增,甚至重啟麥寮、新達火電廠,「台灣減碳成績令人汗顏」。
他列舉先進半導體晶片、AI伺服器、AI筆電等產業,以及規劃中的AI運算中心與電動車發展,都需要大量不排碳電力,否則在國際碳稅制度下將失去競爭力。
童子賢引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C內,必須減碳42%。然而,台灣土地有限,綠能推動受制於空間限制,應讓核電協助分擔減碳任務。
他並提到,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8)上,英、美、法、日、韓、加拿大及澳洲等國已表態希望2050年前全球核電容量成長三倍,呼籲台灣與國際減碳潮流接軌,「核電與綠能應共存,兼顧經濟競爭力與環境保護。」
莊瑞雄:屏東已為核三付出40年,請放過我們
反方代表莊瑞雄先以台語與客語向觀眾問好,莊瑞雄表示,台灣確實需要乾淨能源、多元化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但討論能源政策必須誠實面對本質與程序。
莊瑞雄批評,核三重啟涉及安全與程序,必須謹慎處理,指現行公投案是由傅崐萁與台灣民眾黨在立法院「上午提案、下午即表決通過」,程序倉促,缺乏充分討論。他以自身與童子賢同為務農子弟、家中種過甘蔗與番薯為例,強調對土地與家鄉的感情。
他回顧核三廠的歷史,指出自1978年動工至今,屏東人已承受核電風險長達40年「可以放過我們了嗎?」,並直言「全世界沒有核電廠有重啟紀錄」。
他質疑高階核廢料長期存放在屏東,當地居民是否應繼續忍受,「我們是二等公民嗎?」並反問童子賢,若核廢料放在自己家鄉花蓮,是否也會同意。
他批評,「今天是核三,之後可能就是核二、甚至核一、核四都要重啟。」他也質疑提案人民眾黨與國民黨並未深入傾聽地方聲音,僅以經濟發展為理由忽視居民對安全與生活品質的關切。
對於有民調顯示七成五民眾贊成運轉,他直言「這不是共識,這是集體幻象,會走向滅亡」,呼籲國人不要被片面論述所誤導。
童子賢:核能才是最穩定又負責任的選擇
正方代表童子賢第二輪發言將焦點放在核能與能源成本。他先回憶童年時家境與台灣早年經濟條件,指出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能源供應需依賴進口,更需謹慎選擇穩定且經濟實惠的發電方式。
童子賢引用台電2024年公布的成本結構數據指出,風力發電每度電成本約6.59元、太陽能約4.87元,而核電每度僅1.42元,「差價相當驚人」。
他估算,若核電發揮應有角色,一年可為台灣節省1000億至1500億元,相當於一任總統任期內累積4000億至6000億元,與國防或教育預算相當。
他也批評,大量使用天然氣是「不理性的決策」,不僅讓台電2024年底虧損預估會達到4700億元,中油也背負逾2000億元虧損,過去政府亦投入3000億元補貼台電,天然氣的不穩定也讓台灣承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風險。
童子賢指出,2024年台電已有42%電力來自天然氣,未來計畫提升至50%,其背後是反核政策主導的結果,將持續增加國家財政負擔,衝擊經濟與能源安全。
他並反駁核廢料安全疑慮,強調核廢料集中儲存佔地小,遠比燃煤發電「以大氣為垃圾場」更負責任,且燃煤排放其實也會引發肺癌、呼吸道、心血管及腦部等疾病。
最後,童子賢引用國際趨勢,指出歐盟27國已推動「核綠共存」,2024年核電占比達23.6%;日本過去因福島核電廠爆炸曾關閉核電廠,但目前已計畫2030年重啟核電占比達32%。
他強調,核能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呼籲選民用選票支持核三延役,「讓核電與綠能並行,以兼顧經濟與環境」。
莊瑞雄:核廢料與核安疑慮未解,屏東人承受夠多了
反方代表莊瑞雄第二輪發言,一開場即回應正方的國際潮流論點,強調「世界潮流可以先立足在台灣,再出去看其他國家」,批評童子賢沒有針對核廢料與核安疑慮做出回應,並直言必須「疼惜咱下一代」。
莊瑞雄回憶2011年,與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一同前往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看到10萬多桶低階核廢料已存放43年,進入現場甚至需穿著防護衣,現場核廢料桶「裸露得很可怕」,令人「怵目驚心」。
他直言,政府不僅做錯事,還曾以「蓋罐頭工廠促進經濟」為由欺騙蘭嶼當地居民,並手持746頁的《蘭嶼核廢料儲存場設置真相調查報告》指出當年國民黨與警備總部的手法。導致核廢料落腳蘭嶼,這是需要「贖罪」的歷史錯誤。
莊瑞雄表示,屏東人已為核三承受40年風險,不應再被要求重啟。他引用數據指出,核二、核一與核三的高階核廢料分別累積約6萬桶、4萬桶與1萬桶,質疑若無法妥善處理,任何地方居民都不應被迫承擔。
他提到當初金門烏坵拒絕存放核廢料,向政府強調「住民自決」原則,批評將決策權交給多數、卻忽視少數受影響地方的聲音。
他也以福島核災為例,指出2011年事故後許多人至今無法返家,農產品出口遭限制多年,歐盟直到2023年才全面解除限制,顯示核災影響深遠且不可逆,「人就是怕萬一」。
莊瑞雄反駁「發展核電是世界潮流」的說法,認為世界是追求「核安第一」而非盲目跟隨。
最後,他重申「全世界從來沒有核電廠重啟的案例,40年一到除役才是對的」,並語重心長呼籲全國選民在8月23日投下不同意票,特別是台北與新北的民眾。「不要因家離得遠,就假裝看不見風險」,守護家園是他與屏東人的天生權利。
至此,兩方皆完成2輪各自24分鐘的發言,8月23日「重啟核三」全國性公投將與7件罷免案一同舉行投票。中選會提醒,請國民記得攜帶國民身分證、印章和投票通知單前往投票。
《關鍵評論網》會針對每場說明會進行重點整理,並推出一系列關於核三公投的深度分析文章,8月23日更將即時地更新開票情況和文字快訊,歡迎讀者持續關注!
更多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