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偏遠村莊遭冰川摧毀「重建要耗數億美元」 質疑是否值得聲浪不斷
瑞士阿爾卑斯山美麗的洛茨琴塔爾山谷,原本寧靜的布拉滕村,如今已被冰川、泥石與岩層掩埋。這場由山體崩塌引發的災難,摧毀了整個村莊,300位居民被迫撤離,他們的家園、教堂、農場與飯店全數付之一炬。
根據《BBC》的報導,布拉滕的災難發生於數週前,雖然地質學家早已警告山體不穩,並建議全村撤離,但沒人料到這場山崩與冰川崩塌會如此迅猛。村民原以為撤離只是預防措施,沒想到這竟成了永別。
飯店經營者盧卡斯卡爾伯馬滕失去了家族經營三代的旅館。他形容村莊曾是「家鄉」(Heimat),不只是住所,更是承載童年記憶與文化根源的地方。
目前災後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展開,鎮長馬蒂亞斯貝爾瓦爾德表示,預計到2028年完成清理作業,2029年開始重建第一批住宅。但代價驚人,整體預算高達數億美元,平均每位居民需投入約100萬美元。雖然政府與民眾捐款快速湧入,但也引發全國性辯論,面對氣候變遷與頻繁災難,重建這樣的偏遠村莊,是否值得?
《新蘇黎世報》在社論中質疑長期以來瑞士城市對山區的財政補貼是否仍合情合理。文章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導致自然災害頻率上升,全國對維持「阿爾卑斯山神話」的意願正在動搖。
冰川學家馬蒂亞斯胡斯明言,氣候變遷是這場災難背後的推手之一。隨著永久凍土融化、冰川退縮,山體穩定性下降,山崩與滑坡變得更加頻繁、難以預測。
2024年瑞士的零度線首次升至5,000公尺以上,高於國內所有山峰。這一異常高溫進一步削弱了高山地區的結構穩定性。瑞士聯邦研究所的一項研究亦指出,氣候變遷正在快速改變高山環境,儘管確切的影響難以量化。
過去幾年,瑞士已有多個村莊因地質不穩而被迫撤離,如布里恩茨與坎德施泰格。目前全國約三分之二的國土屬山區,數百個村莊面臨類似命運。
支持者主張,保護這些地區是對文化與歷史的承諾。卡爾伯馬滕強調,這不只是重建建築,而是挽救一種生活方式、語言與傳統,「你無法阻擋整座山,但我們可以選擇與它共存。」鎮長貝爾瓦爾德說,「我們的祖先曾與大山一同生活,我們的孩子也將如此。」
然而質疑聲浪依舊不斷,是否該花費鉅資保護一座可能再度被山崩摧毀的村莊?或者是時候認真考慮重新安置,甚至放棄這些村落?
根據研究機構Sotomo的調查,瑞士人最珍視的是美麗的高山景觀與國家的穩定,但當問及為此願意付出多少代價時,答案卻未明朗。阿爾卑斯文化研究專家鮑里斯普雷維斯克認為,瑞士長期以來自信能夠征服山地,但如今,氣候變遷迫使人們重新認識自然的力量,「我們以為基礎設施能解決一切,現在才發現我們仍然很脆弱。」
面對未來,布拉滕的居民選擇堅持,繼續重建。他們不只是在挽救一個村莊,更是在捍衛他們的「家鄉,那個深植心中的根,「當我們彼此見面時,我們會說:『真好,你還在。』這才是最重要的。」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