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歐絕非「伙伴」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歐建交五十周年以及中歐峰會召開之際,中國官媒對中歐關系予以高度評價,形容這是一種“互利共贏的緊密關系”。然而,《南德意志報》卻發表評論寫道,中歐關系現在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糟糕地步,更糟糕的時刻還在後面。這篇題為《名不副實的伙伴關系》的評論寫道:
“習近平拒絕了布魯塞爾的訪歐邀請,反而召喚歐洲高層親赴北京,這就是中歐關系現狀的真實寫照:北京眼裡,歐盟根本就不是一個平等伙伴。
北京更願意將自己塑造成戰後秩序的‘受害者’,似乎中國從未參加過這一秩序的構建,事實卻並非如此。而今天的中國更熱衷於提出一系列既空洞抽象、又拗口難懂的新概念和新方案,而其目的卻只有一個:強化自身的主導地位。戰後國際秩序的一個重大成就是:歐洲實現了和平,並建立起了沒有先例可依的政治模式,然而,中國官員卻基本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他們以‘分而治之’的策略來對付歐盟:挑起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對立。對於歐盟這個‘親密伙伴’,北京要麼進行金錢誘惑,要麼施行經濟脅迫。‘脅迫’也正是中美貿易戰帶給歐盟的深刻教訓:北京毫不留情地利用了美國在核心領域的對華經濟依賴,逼迫華盛頓轉攻為守。
如今,北京對歐盟也設立了類似的貿易壁壘。相關措施只針對個別成員國,以此達到分化歐盟的目的。中國實施的稀土出口管控,恰恰印證了歐盟推動的旨在減少依賴的‘去風險化’戰略是何等的必要。至此,歐洲終於看到了共產黨的本來面目,一些人想必如夢初醒。”
絕非平等的伙伴關系
《南德意志報》評論指出,在北京看來,歐盟只是中美博弈中的一個配角,絕不是平等的伙伴。北京對俄羅斯侵烏戰爭的堅定支持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後,歐盟就將向俄羅斯提供軍火劃為紅線,但北京卻一直在向莫斯科提供軍火之外的各項物資,使俄羅斯得以維持戰爭,同時也再一次愚弄了歐盟。北京的錯誤遠不止於此,但歐盟卻一直給予北京過高的信任。多年來,布魯塞爾對‘17+1’中國與東南歐峰會這類分化歐盟的嘗試一直姑息縱容。歐盟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越來越嚴重,而歐盟卻嚴重低估了這種依賴所構成的風險。
現在是面對面對談的時候,如果說中國佔據了上風,倒也未必。北京需要歐洲的技術,也需要將過剩產品銷往歐洲市場。中國經濟已經陷入了結構性危機,情況甚至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同以往相比,中國確實擁有了強大的影響力,但伊朗危機也暴露了這種影響力的局限性:誇誇其談之後,往往並沒有實際行動。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對自己的實力缺乏信心。其實北京的情況也未嘗不是如此,畢竟這是一個被偏執和管控思維所驅動的體制,而這恰恰是歐盟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中歐建交五十年的歷史說明了一點:信任已經無從談起,因為北京在不斷地濫用對方的信任。
北京領導層不會把歐盟當回事,並會認為自己處於有利地位。實際上,北京的想法大錯而特錯:布魯塞爾只需認清自身的優勢,並充分利用這種優勢。“
中國模式正在失去活力和魅力
《商報》發表評論寫道,歐中峰會開始前夕,北京顯得自信和強硬,但這種強勢姿態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
“當前境況下,中國模式的弊端已經暴露無遺:多年來,國家主導的大型項目和充足的勞動力市場曾令中國模式風光無限,但集權式的經濟決策,對內需問題的長期忽視,以及眾多省份先後陷入財政困境,這種模式現在開始不得不吞下自己造成的苦果。但共產黨仍一味堅持‘供給側’政策,因為這是保持控制權的手段。但由於信任、信心以及法治的缺失,內需依然疲軟不振。
與此同時,數以億計的民眾囊中羞澀,有些人每月只有千余元的收入勉強維生。不要被上海或深圳的豪華購物街所迷惑,也不要只將目光鎖定中國的新中產階層,更不要只看官方媒體宣傳的光輝成就。一方面是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一方面是與日俱增的醫療費用和育兒成本。願意生兒育女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這又進一步加劇了人口結構的失衡。提高退休年齡等改革措施來得太晚,已經很難扭轉局勢。
如果不進行有利於信任、自由和市場的結構性改革,中國模式的活力將難以為繼。圍繞下一個五年計劃的討論,其重要性早已不再局限於經濟政策層面。但種種跡象顯示,北京甚至會進一步強化現行產業政策:產能過剩問題將會更加嚴重,同貿易伙伴的沖突也將進一步加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