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靠政府續命 「跌落神壇」5原因曝光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上週五(22日)宣布,已與英特爾(Intel)達成協議,使美國政府獲得10%英特爾股份。英特爾曾經象徵矽谷創新與主導地位的品牌,如今卻需要仰賴美國政府出手救援,外媒感嘆同時,分析英特爾步入如此境地的五大原因。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英特爾過去曾孕育矽谷的科技產業,引爆個人電腦革命。而英特爾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秉持第三號人物、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的經營哲學,他灌輸了一種激烈的競爭文化,並提出了「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這句名言。在他的領導下,英特爾成為了全球領先的電腦晶片供應商。
然而,葛洛夫離職後,英特爾難以跟上包括智慧型手機和人工智慧革命在內的主要技術變革,其晶片製造領導地位也隨之削弱。
最近,英特爾從美國政府那裡獲得了巨大的助力。川普宣布,政府將收購英特爾10%的股份,價值約89億美元,這標誌著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對單一公司的最大筆投資之一。
報導指出,英特爾的發展軌跡凸顯了科技界一個常見的模式:儘管早期由富有遠見的創辦人推動而取得成功,但當公司未能預見或適應新一波創新浪潮時,往往會失去動力。如今,英特爾在矽谷昔日佔據的地盤,已成為蘋果、Google和Meta等其他科技巨頭的根基。
報導盤點了英特爾的五大錯誤決策,導致其逐漸邁向衰弱的關鍵原因:
1.拒絕蘋果合作要求
在2005年,蘋果原先希望能與英特爾合作,為第一代iPhone提供處理器,但當時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卻以報價過低為由拒絕,錯過了智慧型手機蓬勃發展。歐德寧後來對此決策表示後悔,坦言「如果當初我們接下來,世界將會大不相同」。
2.過度依賴PC處理器
英特爾長期仰賴個人電腦(PC)與伺服器晶片的高利潤業務,導致其他的研發計畫經常因為短期回報有限而被喊停。外界批評,這種「灌木叢效應」不僅壓抑創新,還使得公司錯過新興市場。英特爾高層也坦言,主力的微處理器雖然驅動了PC與伺服器的繁榮,卻也扼殺了新產品發展,導致許多新產品專案不是因為失去耐心,就是因為技術瓶頸而告吹。
3.放棄研發GPU 拱手讓輝達稱王
儘管英特爾早期曾嘗試打造能進行多項運算的晶片,用來模擬所謂的「圖形處理器」(GPU),但研發出來的晶片未能達到預期而放棄。在GPU深耕的輝達崛起後,更逐步擴展至人工智慧運算領域。輝達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市值突破4.3 兆美元,已遠遠超過英特爾的1080億美元。
4.錯誤押注手機數據機市場
歐德寧的繼任者科再奇(Brian Krzanich)接任執行長後,試圖擠進英特爾錯失的行動業務,他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研發數據機業務。但英特爾在開發這項技術方面舉步維艱,最終將其出售給了蘋果,燒掉了許多資金跟時間,因為科再奇因與員工的關係而被迫離開英特爾。
5.製程落後台積電和三星
因為英特爾無法如期突破新製程,在10奈米與7奈米製程的研發上不斷延宕,在2015年至2019年間被台積電和三星等競爭對手超越,徹底丟失霸主地位。隨著AI浪潮的來襲,英特爾再度錯失了商機,導致市場占有率以及營收狀況雪上加霜。
英特爾在2021年任命季辛格(Pat Gelsinger)來領導扭轉局面,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畫,旨在重新奪回製造領先地位,並根據《晶片法案》獲得78.6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資金,以提升國內晶片產量,但是市場的表現仍然持續下滑。
英特爾在去年11月解僱季辛格,並任命半導體高管陳立武來重振公司。陳立武發起了成本削減,並制定了重新聚焦人工智慧的策略。爭議隨後而來,川普因陳立武在中國半導體公司的投資而要求他辭職。這導致了雙方展開談判,最終促成了美國政府的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