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一村》經典再現 重溫眷村舊時光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經典再現,9至11月全臺巡演,透過歷史與戲劇的交會,不僅記錄民國38年60萬軍民撤退至臺灣後的真實生活,也細膩呈現眷村家庭的點滴,這齣戲透過趙家、朱家、周家3個家庭,描繪小人物在大時代的堅韌與希望,述說一段「回不了家的等待」,也最終昇華為「此地就是家」的動人信仰,帶觀眾重回眷村舊時光,領受滿溢的情感溫度。
舞台劇《寶島一村》由導演賴聲川、電視製作人王偉忠2人聯手創作,王偉忠提供故事素材,賴聲川編劇執導,描寫眷村人、眷村事,除了舊班底,也邀請新生代演員加入,9月27、28日臺中市中山堂登場,10月3、4、5日北藝中心獻演,10月25日臺東縣藝文中心登臺,11月1、2日高雄衛武營壓軸演出。
眷村,又稱「軍眷住宅」,曾是臺灣社會的重要組成,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灣,興建897個臨時性眷舍,安置上百萬各省軍人與家眷,涵蓋陸海空三軍、憲兵等官兵與眷屬,這些聚落承載著一個族群的集體記憶與未竟的夢想。
來自嘉義空軍眷村的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致力於眷村記憶的保存,他主導拍攝紀錄片《想我眷村的媽媽們》、公視單元劇《蟹足》,以及8點檔《光陰的故事》,以及眷村舞台劇《一村喜事》,都是以眷村題材為背景。2005年,許多眷村面臨拆除,王偉忠擔憂眷村記憶隨拆遷消散,找上賴聲川合作推出以眷村主題的舞台劇,希望把記憶的兒時生活搬上舞台,讓更多人了解眷村的文化。
王偉忠花近2年時間不定期向賴聲川說故事,說出他從小的眷村經歷,所有的鄰居,他們的個性與遭遇。賴聲川取材王偉忠的眷村成長經歷,從王偉忠聽說和親歷的25個家庭上百個真實故事,濃縮成為趙、朱、周3個眷村家庭,歷經3代半個多世紀的故事,打造一齣對得起這段歷史的舞台劇。
《寶島一村》2008年12月臺北首演,演出足跡遍及臺灣、香港、澳門、中國、新加坡、美國與澳洲等地,迄今演出超過300個場次,超過40萬觀眾痛笑飆淚。劇中角色栩栩如生,從歡笑到淚水,觀眾的情緒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令人時而感傷時而欣慰,有時大笑有時抽泣。
《寶島一村》描繪民國38年撤退來臺軍人與軍眷成長生活3個階段,包括剛抵達臺灣的望鄉與期待回返的暫居心情,外省第二代在眷村成長的故事,以及76年開放回大陸探親,懷著鄉愁回到家鄉卻人事已非的無奈。
《寶島一村》劇情橫跨半世紀,由朱家包子、周太太的旗袍、老榕樹3個元素來串連,包子代表美食技藝融入臺灣食材的傳承融合,旗袍代表美感堅持與人生尋夢不變;至於榕樹下的巷議街談,既是茶餘飯後的生活寫真,也代表時光飛逝的參數。
表坊表示,《寶島一村》是一齣關於記憶的作品,也希望開啟當代的對話,今年巡演再次啟動那段既快樂又動人的眷村故事。除保有原班堅強陣容,也邀請多位新生代劇場演員加入,包括周定緯、周宇柔、陳大天等人真摯演繹,他們與前輩演員在舞台互相激盪,讓劇作情感層次更為豐富,希望新一代觀眾看見臺灣劇場的多元與傳承。
賴聲川表示,每場演出結束後,每位觀眾帶走一顆包子,才算完整結束一場演出,這個象徵劇中情感與文化傳承的「包子」,至今已送出近40萬顆,成為劇場史上最溫暖的儀式。
賴聲川表示,《寶島一村》演出17年來,演員屈中恒、馮翊綱、宋少卿、郎祖筠、萬芳、蕭艾、黃小貓、劉美鈺、那維勳等演員,很多是「眷村的孩子」,他們所講述的就是自己父輩的故事,也讓《寶島一村》成為經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