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文化激發文化認同 學者倡跨海交流促融合
記者張翔/綜合報導
「兩岸·三山·四海」三山國王文化田野調研行研討會19日在廣州羊城創意產業園舉行,活動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山大學、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嶺南文化傳播研究院協辦,吸引來自海峽兩岸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的多位民間信俗文化權威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三山國王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
研討會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嶺南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春聲,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葉春榮,福建省閩台宗教和民間信仰研究中心主任林國平,以及馬來西亞道理書院院長王琛發等10位專家學者擔任主旨發言人,並進行圓桌討論。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任天陽及總編輯林海利亦到場致詞。
會中將8月15日起赴揭陽、潮州、汕頭等地展開的田野調研成果,深入剖析三山國王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同時發布了全球首張三山國王廟交互地圖及三集微紀錄片《從三山向四海》,進一步共享文化成果。
三山國王文化發源於粵東地區,歷史綿延逾1400年,隨著移民腳步廣泛傳播至台灣及東南亞,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信仰精神不僅深受民眾尊崇,更成為研究華人移民史及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依據。
學者們指出,三山國王信俗之所以能夠跨越時代、遠播海外,在於其能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持續調整與官方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的互動方式,進而維繫合法性與正統性。陳春聲強調,透過此次調研,期望兩岸及海外學界能進一步加深對「同根同源」文化的理解,並以此增進民間交流。
林國平認為,應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民間信仰,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使其服務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王琛發則指出,三山國王文化在南洋的發展,是歷史的中國與當地文化融合的見證,更彰顯華人在海外的文化韌性。
來自台灣、新加坡及越南的學者們也分享了觀察與研究成果,青年學者們表示,這次調研不僅拓展了學術視野,也讓他們更深切感受到民間信俗在凝聚文化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台灣清華大學副教授陳麗華直言,研究台灣歷史,不到潮汕走一趟是不行的!
羊城晚報總編輯林海利在會上表示,該報多年來持續推動嶺南文化走向世界,從三山國王、英歌舞、醒獅到粵劇、潮劇,皆透過融媒體報導、文化活動與海外社群平台的多元方式,促進文化交流,以文化連結人心、以文化溝通世界,正是傳承與弘揚的核心使命。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三山國王文化不僅是研究移民史與宗教信仰的重要案例,更是兩岸民眾及海外華人同根同源的精神紐帶,隨著數位化技術的應用與跨國交流平台的拓展,三山國王信俗有望透過更多元的形式走進年輕世代的視野,成為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