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劇變引心律不整「恐心衰竭」 醫示警5症狀快就醫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近年台灣天氣變化劇烈,氣溫忽高忽低,研究顯示,當氣溫驟然下降或上升時,人體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會刺激交感神經變得更為活躍,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這些生理反應都可能誘發心律不整。醫師提醒,長期忽視心律不整不治療,可能導致心臟功能衰竭,若有「心悸、胸悶、頭暈、呼吸困難」,甚至「眼前一黑」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指出,心臟是人體的馬達,規律跳動是維持生命的關鍵,心律不整並非單一疾病,是泛指所有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的異常情況,當心臟的電氣傳導系統出現問題,導致心跳節奏失序,就可能發生。
黃彥彰說,若長期忽略不治療心律不整,可能導致心臟功能逐漸衰竭,也可能增加中風風險,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猝死,大多數心律不整可透過藥物有效控制,讓患者恢復正常生活,仍有部分病人因藥物效果不佳、無法耐受藥物帶來如頭暈、疲勞等副作用,導致病情反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除了藥物治療,心律不整也可經由「電燒手術」來治療。黃彥彰提到,例如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類型,若藥物控制效果不理想,電燒手術是重要的治療選項。
黃彥彰呼籲,心律不整的治療選擇多元,若本身或身邊親友有「心悸、胸悶、頭暈、呼吸困難」,甚至「眼前一黑」等相關症狀,要儘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透過詳細檢查與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