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2025處暑養生》日夜溫差大最怕著涼!中醫推1招「生薑泡腳」防感冒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8月22日02:00 • 馮逸華

處暑,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8月23日前後。「處」有終止之意,象徵炎熱至此逐漸退去,此時盛夏的酷暑開始消散,氣溫日漸下降,早晚已能感受清涼,標誌著季節從盛夏邁向初秋,日夜溫差拉大,需注意養生調養與氣候變化,中醫師建議穴道保健及養生茶飲。

瑞隆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簡浚崴表示,處暑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關鍵節氣,若護養不當,體內陽氣被寒涼侵襲,或餘濕未清,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倦怠乏力、呼吸道不適等問題。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調和脾胃、袪濕清熱,為秋季的乾燥與寒涼做好準備。

處暑溫差大常見3類不適症狀

簡浚崴說明,處暑前後天氣特點為,白天仍留餘熱,日夜溫差拉大,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容易使人體出現不適,常見不適症狀包括:

  • 腸胃不適、倦怠乏力:濕熱未消,飲食仍過於油膩,容易脾胃運化不良,導致腹脹、食慾不振、甚至腹瀉。
  • 秋燥初現,咽喉不適、咳嗽:部分地區晝夜溫差明顯,空氣開始乾燥,易出現喉嚨乾癢、乾咳,或鼻腔不適。
  • 關節痠痛、舊疾復發:氣溫轉涼,血脈收斂,濕氣與寒氣趁虛入侵,關節痠麻、舊有風濕病灶常被誘發。處暑養生方針:茶飲、穴位、藥浴

在處暑時節,因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人體常出現不適反應。簡浚崴指出,中醫調養上,多以健脾祛濕來調和腸胃、促進水濕代謝;同時透過清熱生津,以緩解夏秋交替常見的口乾咽癢;並注重固護陽氣,提醒避免過度貪涼,以免秋寒乘虛而入。以下是處暑養生方針:

【山楂茯苓薏仁茶】
材料:山楂10公克、茯苓10公克、薏仁15公克、陳皮3公克。
功效:健脾化濕、消食解膩、調暢氣機,適合處暑時飲用以助消化、減輕倦怠。
作法:

  • 薏仁先浸泡1小時。
  • 將所有材料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後轉小火20分鐘。
  • 濾渣後代茶飲用,可反覆回沖1~2次。

【穴道保養】

  • 足三里穴:強健脾胃、補氣固本,每日按壓或艾灸5~10分鐘。
  • 豐隆穴:和胃氣,改善脾虛水濕。
  • 迎香穴:秋燥鼻塞時輔助疏通。

【艾葉生薑浴】
材料:艾葉20公克、生薑片30公克
作法:煎湯倒入溫水中,泡腳15分鐘,可溫陽散寒、改善倦怠與關節不適。

處暑養生以調養脾胃、袪熱為主

在運動與生活作息上,簡浚崴建議,適合晨起或傍晚進行輕緩運動,如太極、八段錦,促進氣血流通,晚間避免過度熬夜,以滋陰潛陽,調和作息。飲食上宜清淡、少辛辣油膩,少吃寒涼瓜果(如西瓜、梨),以防脾胃損傷。

簡浚崴提醒,處暑是炎夏漸退、初秋將至的重要節點,養生應以「調和脾胃、袪濕清熱」為核心。透過適當藥膳、穴位調養與生活調整,不僅能減少季節交替的身體不適,也為迎接秋高氣爽、乾燥寒涼的環境打下健康基礎。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手機頸上身!20歲女大生頸椎退化如中老年人

TVBS
04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