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七旬翁血糖值飆300,服中藥3月降到正常值!中醫師大推「1藥膳」有效降血糖:全家大小都能吃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21日02:33 • 發布於 10月21日02:33

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

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5名,更是國人洗腎的主因。糖尿病會引發眾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慢性腎病變、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的甚至危及性命,是近年來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

許多人罹患糖尿病之後,不願長期服用西藥,但僅靠飲食控制又很難穩定控制血糖。其實研究證實許多中藥材具有降血糖的功效,不過因藥性屬性不同,仍須依體質辨證用藥,使用上尋求專業中醫師意見,避免適得其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佩怡指出,糖尿病是一種血糖的慢性代謝異常疾病,它會造成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或組織細胞產生胰島素抗性,致使對於醣類的利用能力減低,造成血糖過高的現象。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下降,以及高血糖、尿中有葡萄糖等。

服中藥3個月,血糖降到正常值

她最近收治一名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七旬男病患,這名患者口服降血糖藥多年,但近期血糖控制開始不穩定,糖化血色素不斷上升,空腹飯前血糖高至2、300,西醫建議要打胰島素才能控制,但他偏偏就是不想打針治療,因此來找中醫求診。經過中藥治療3個月後,糖化血色素穩定下降,飯前血糖下降至100上下,已不需要打針,現於門診穩定治療中。

蔡佩怡說,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第2型糖尿病、其他類別及妊娠糖尿病等4大類,其中台灣約有90%~95%以上病患屬於第2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是由於某些因素,引起身體細胞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而導致的胰島素抗阻,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飲食生活習慣及肥胖(特別是腰圍過粗、腰臀比過高者)有關。

糖尿病在中醫證屬「消渴」的範疇,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中醫認為糖尿病是由於先天遺傳,加上飲食不知節制、喜食肥甘厚膩、勞累過度,以及壓力、精神過度緊張等因素,而造成臟腑「陰虛燥熱」,主要影響肺、脾、腎三臟,治療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主。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許多中藥材有降血糖功效,常見如山藥、黃耆、麥門冬、茯苓、枸杞、何首烏、芡實、葛根等,但因藥性屬性不同,仍須依體質辨證用藥,使用上仍須尋求專業中醫師判斷。

糖尿病友日常保健方法

1. 飲食均衡、定時定量:多選用高纖食物,少食含精緻糖、脂肪高、熱量較高的食物。水果則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水果,如:蘋果、芭樂、柳丁、櫻桃、葡萄等。

2. 規律的運動:對於第2型糖尿病,運動可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和胰島素利用而降低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3. 過度肥胖者須減重:上述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的另一個功能是減重,體重下降有助於糖尿病病情控制。

4. 不過度勞累,不熬夜,忌過量飲酒。

5. 穴位保健:常見穴位如: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谿。每個穴位按摩5分鐘,若無不適則可多按摩幾次,也可定時的早晚各按摩一次。

蔡佩怡也推薦,糖尿病患可以食用「四神排骨湯」來調理。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4種藥材組成,其藥性溫和,皆有平補脾胃的功能,且4種藥材已研究證實均有降低血糖的功效,虛寒、燥熱等各種體質都可食用,是一帖適合全家大小食用的藥膳。

● 山藥:健脾養胃、補肺益腎,還能滋養肌膚,健腦增記憶,平補肺脾腎,為藥食兩用佳品。

● 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另具有消水腫的功效。

● 芡實:補益脾腎,另有收斂功效,可治療腎虛不固的遺尿、頻尿等。

● 蓮子:補益脾腎,另可清心火,可改善心悸失眠、心煩多夢。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42歲護理師400天減掉一個自己!104→53公斤、內臟脂肪22變1…不靠瘦瘦針與藥物,超勵志減重秘訣公開

怕變「下流老人」她不旅遊、不聚餐…79歲婦「窮得只剩下錢」才後悔:錯過人生我學會6個教訓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