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前7月投資型、傳統型保單大賣 健康險卻年減12%獨憔悴
壽險業今年前7月保單買氣噴發,其中投資型保險新契約保費達2303億元、年增41.6%;傳統型保險新契約保費3532億元、年增25.2%;帶動整體壽險業前7月新契約保費來到5836億元、年增31.2%。
壽險業與銀行通路合銷,投資型保單新契約前7月賣破2300億
投資型保險最主要的特色在於,投資型保險商品所產生的收益或虧損,大部份或全部是由保戶自行承擔,其中險別包括投資型壽險、投資型年金險。根據壽險公會的資料顯示,今年前7月投資型壽險的新契約保費為900.30億元,年增48.9%;投資型年金險新契約保費約1403.61億元,年增37.3%。
壽險公會分析,投資型保險商品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兩點,一是壽險公司持續與銀行通路合作,擴大銷售力道;二是部分壽險公司將新增上市(IPO)標的納入投資選項,提升商品吸引力並帶動銷售。
傳統型各險種大多有雙位數成長,健康險「獨憔悴」
另外,傳統型商品也同樣表現不俗。傳統型保險今年前7月新契約保費達3532億元、年增25.2%,其中從各險別來看,壽險占比最高,新契約保費為3144億元、年增29.8%;傷害險96.30億元、年增12.8%;年金險38.68億元、年增45.8%;唯有健康險新契約保費252.82億元、年減12.2%,呈現衰退。
壽險公會分析,傳統型商品主要的成長動能有三個,第一,由於美國聯準會(Fed)維持高基準利率,帶動壽險公司持續調升美元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進而推升美元利變型保險商品的吸引力與銷售。
保單宣告利率走升、業者推分紅保單,傳統型保單年增25%
第二,台幣升值降低保戶以新台幣購買美元計價商品的成本,提升美元計價保單價格競爭力;同時,增加美元保單部位也有助於壽險公司平衡資產負債、降低避險成本及匯率風險,因此壽險公司也進一步推動此類商品銷售。
第三,因應保險業接軌IFRS 17及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壽險公司逐步調整商品結構並推動高CSM(合約服務邊際)保險商品,例如分紅保單,藉長期保障與潛在紅利特性吸引保戶投保。
從新契約保費收入的各個通路業績來看,其中,壽險公司本身的行銷體系占37.52%;銀行經代保代通路占42.80%;傳統保險經紀人、保險代理人僅占19.69%,可以發現,銀行經代保代通路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占比已高於壽險公司自身的行銷體系通路。
壽險公會指出,若以險種資料來看,投資型保險由銀行經代保代通路與壽險公司自身行銷體系通路的比率為0.56:1,而傳統商品的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仍以壽險業自己銷售為主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