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繳稅兩極 近50%繳零營所稅 「金母雞」半導體抱走最多租稅優惠
台灣企業繳稅出現「冰火兩重天」!財政部公布 111 年度營所稅統計,近半數企業最後繳零稅,但不到 0.5% 的大企業卻繳出八成以上的稅收。與此同時,整體平均稅率卻創下歷史新高,首度超過 OECD 訂定的全球最低稅負標準,顯示「繳稅兩極化」與「稅率攀升」並存的特殊現象。
另一方面,不同行業之間的稅率差距也十分驚人,有的因研發投資抵減,實際繳的稅率比法定標準低,有的則因疫情衝擊,甚至連課稅門檻都達不到。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堪稱最大受惠者,雖然產業獲利龐大,但因研發投資金額可抵減應納稅額,使得平均稅率僅 18.64%、有效稅率更只有 14.48%,繳得相對輕鬆。
企業數創新高,卻有近半數繳零稅
111 年度共有 102.9 萬家企業申報營所稅,數量年增 3.3%,整體營收淨額達 75.9兆元。全年所得額為 6.39 兆元,經扣除免稅所得及虧損後,課稅所得額為5.46 兆元,應納稅額則達到1.06 兆元,比前一年增加 12.1%。
但若拆解數據,情況卻耐人尋味。全體企業中,49.1% 的公司應納稅額為零,若加上繳不到 10萬元稅款的企業,比例更高達73.1%;相對之下,那些應納稅額超過2000 萬元的大戶只有 3997家,占比僅 0.4%,卻貢獻了 82% 的稅收。這種像「金字塔結構」顯示,大部分中小企業在數量上壯觀,但實際的稅收來源仍集中在極少數大公司手中。
進一步觀察稅收集中度,可以發現這些「稅收大戶」往往同時享有投資抵減或獎勵免稅條件,代表其繳稅能力與政策誘因並存。
稅收大戶在哪裡?北市最吸金,新竹包辦免稅
從地理分布來看,台北市依舊是營所稅的「稅收王」。雖然僅占全國申報家數的 18.4%,卻創造 41% 的營業收入淨額、32% 的課稅所得及應納稅額,顯示大企業總部高度集中於首都。
除了台北市,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直轄市,再加上新竹市,合計七大城市貢獻了全國近9成的營收與稅收。其中,新竹市的表現尤其亮眼。僅以1.8%的家數,就繳出24.7%的全年所得額,更驚人的是,新竹市獨攬 99.6% 的獎勵免稅所得。原因無他,就是竹科半導體及電子零組件廠商的雄厚實力,幾乎將研發投資抵減的政策紅利一網打盡。
這也顯示出台灣產業結構的高度集中,科技業不僅帶動出口與經濟成長,更是稅收來源的中流砥柱。只不過,一旦景氣循環轉弱,政府財政勢必也將隨之波動,凸顯台灣不管是在經濟結構上,乃至稅收結構都相當依賴科技業。
有效稅率衝上新高,半導體與旅遊業呈兩極
今年報告另一大焦點,就是稅率創新高。111 年度整體企業 平均稅率為 19.29%,有效稅率 17.12%,比前一年增加 2.55 個百分點,創下歷年新高。若再將2021年7月上路的「房地合一稅 2.0」納入計算,平均稅率還會再提高到 19.35%,有效稅率達17.21%。
分析原因,主要與2021年企業獲利顯著增加,使計算有效稅率的分子(實際繳納稅額)成長幅度更大。也就是說,企業「賺得多,自然繳得多」。
但不同產業之間的落差卻相當鮮明。像是研究發展服務業,由於生技醫藥業者享有《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優惠,平均稅率只有 14%;旅行及相關服務業則因疫情影響,多數業者營收未達課稅門檻,平均稅率僅14.31%。
相較之下,電腦電子產品製造業(17.58%)與 建築工程服務業(16.78%),因投資抵減比例高,平均稅率也偏低。
外界最關注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平均稅率雖為18.64%,但有效稅率則僅14.48%,低於全體平均,顯示半導體業雖然是稅收大戶,但受惠於政策抵減與投資優惠,實際稅負仍比其他產業輕。可說是與同樣較低稅率的旅遊業呈現明顯對比,原因相差甚多。
值得注意的是,大企業在享受租稅優惠上仍具明顯優勢。 根據統計,111 年度全體企業申報的投資抵減稅額合計 360 億元,其中高達 355 億元集中在營收淨額5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占比達 98.6%,中小企業幾乎無緣分食這塊大餅。若再細看產業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囊括最多優惠,顯示半導體等科技巨頭依舊是政策最大受惠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