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歲女童梅毒案例到情慾教材:專家揭教育部「性教育手冊」10大致命缺失
19日上午,「國教行動聯盟」、「台灣性教育學會」及多個家長團體與教育、公衛專家召開記者會,針對「性健康與性教育」議題提出嚴正呼籲,要求政府正視性健康促進計畫遭刪減、教材錯誤百出等問題,避免學生健康持續惡化。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去年1月即有國小三年級學生出現梅毒案例,顯示性健康問題已低齡化。檢視教育部與國教署的「學生健康促進計畫」,原本應涵蓋的性健康促進內容已被刪除。他強調,即便總統在今年5月重申「健康學生」重要性,實際政策執行卻未涵蓋性健康,中央政策與教育現場存在落差。
針對今年6月教育部公告的《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執行手冊》,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馮嘉玉表示,該手冊缺乏全面性,也與現場需求脫節,因此召集一線教師與專家進行分析與檢視。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師大名譽教授晏涵文指出,手冊僅涵蓋國中與高中,未納入小學,與UNESCO建議自小一開始推動性教育的做法明顯落差。他批評手冊內容僅10個單元,且未標示為補充教材,內容甚至比現行課程更少,「新學期開學恐怕就是災難的開始」。
性教育手冊偏重知識忽略價值觀,恐助長過度情慾探索
晏涵文說明,UNESCO《全面性教育》指南提供參考架構,核心目標是協助青少年發展正向性觀念,降低性病、早孕與性別暴力風險;真正的全面性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包含態度、價值觀與生活技能。然而,教育部手冊以知識題為主,缺乏價值觀培養與行為技能訓練,未依學生年齡設計循序漸進課程,也缺乏學習目標、教學步驟與評量設計,讓教師難以依此施教。
晏涵文指出,手冊多數單元在實際教學中反而呈現鼓勵性行為傾向,例如以故事與影片引導學生想像第一次性行為,甚至安排「逛情趣用品店」情境,卻忽略預防非預期懷孕或愛滋等核心教育內容。他強調,性教育應涵蓋認知、態度、技能與行為四大面向,幫助青少年建立正向價值觀、做出負責任決定,同時包含疾病預防、去除污名歧視與同理支持感染者等議題,這些都是現行手冊忽略的部分。
針對手冊教材安排,台灣性教育學會監事暨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鄭其嘉指出,手冊在適用年級上缺乏循序漸進概念,多處教學設計違反國際指引,包括未呈現正向全面性教育觀點、大量引用缺乏公信力的網路媒材、設計潛藏學生性隱私外露風險、鼓勵過度情慾探索,且缺乏實證基礎。
鄭其嘉舉例,「月經」與「陰莖」單元過度聚焦社會批判或戲謔語言,偏離健康教育重點,反而弱化學生自我健康照顧能力;自慰、自我愉悅課程耗費過多時間,恐引發學生性慾或隱私暴露風險。她強調,正確性教育應尊重隱私,以健康角度適度提及,而非用整節課誘發探索。
性教育手冊爭議多:網紅影片多、風險教育不足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常務理事陳炳富指出,手冊大量引用網紅式YouTube影片,但缺乏科學實證數據支撐,容易造成學生間比較與模仿,並可能引發負面心理影響。「教材過度鼓勵情慾,卻未涉及風險管理,包括疾病、懷孕與家庭問題,無法滿足家長對科學、完整性教育的期待,也無助於少子化等社會議題的教育。」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常務理事陶蓮生表示,手冊教學設計存在多項問題,例如「破解陰莖迷思」單元要求學生測量陰莖長度並討論報導,甚至讓學生評分,既不恰當,也模糊教育理念。鄭其嘉補充,特殊教育學生的保險套教學僅教「如何使用」,忽略「為何使用」及自我保護能力建立;「流行性文化」與「性邀約」單元選材不當,甚至帶有性暗示或性騷擾風險,未引導學生建立健康人際關係。
性教育手冊遭批十大破口 專業缺位引家長師資憂慮
國教盟常務理事張文昌指出,手冊編寫者共12人,包括社會學博士、環境心理學博士、英文、物理與輔導老師、特教老師,部分未具教師資格,卻無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參與。晏涵文批評,教育部委託不具性健康教育專長,甚至未具教師資格者編寫手冊,卻要求全國健康教育教師依此施教,形同否定健康教育教師專業,也打了師資培育制度一個耳光。
經國教行動聯盟與台灣性教育學會檢視,手冊存在十大破口:
1. 見樹不見林的斷裂教學─青春期女性只談月經?青春期男性只談陰莖?
2. 不切實際、預設立場的教學設計─舉例說了愛滋納健保是人權,愛滋不納健保是歧視,這樣還要學生辯論?
3. 使用具有性暗示且負面的教學素材─「可不可以放進去一下下就好」、「滴不進是你軟,滴在外是你短」、告訴陰莖「謝謝你讓我有很爽的感覺」,學校教育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4. 欠缺評量讓學習目標形同虛設
5. 大量引用無科學實證根據的影音素材─「【街訪】大學生的第一次經驗竟然是國一?!」、「同意發生性行為就跟來杯茶一樣」,這些網路影片有科學實證嗎?
6. 鼓勵情慾探索而非風險管控─「敏感帶在哪裡?」、「身體是非常誠實的」、「女生濕了就代表要?」,順從身體感官,責任誰來承擔?
7. 欠缺情意態度與技能教學─跑完知識闖關,就能自動學會「愛」、「關懷」與「尊重」?
8. 教學設計流於嘩眾取寵,缺乏教育意義─測量包皮長度?陰莖事件新聞報導?一節課嬉鬧起鬨好開心,然後呢?
9. 活動設計有讓學生暴露個人性隱私的風險─不能保證安全與隱私的環境,請不要輕易開啟性話題!
10. 對特殊教育族群的性教育需求缺乏理解
鄭其嘉強調,真正性教育應幫助學生尊重身體與情感,培養健康判斷力與負責任行為,而非以刺激或負面教材引導青少年;性教育必須建立在安全互動與尊重隱私的基礎上,才能落實全面性教育精神。
王瀚陽表示,支持CSE(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全面性教育),但反對不合格的CSE。兩會強烈建議教育部中止推廣本手冊,重整程序正義,未來研發性教育教材須納入第一線授課教師與家長共同把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