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核能新紀元,美中競逐 2030 年太空主導權
美國代理 NASA 局長肖恩·達菲(Sean Duffy)於今年 8 月宣布,計劃在 2030 年於月球建造核分裂反應爐,與中國設定的 2035 年目標展開激烈競爭。這標誌著人類太空探索從單次登月任務轉向永久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轉捩點。
這場競賽的核心在於三項技術的融合:核反應爐、自主採礦與3D列印製造。核反應爐提供穩定電力,驅動機器人挖掘機和3D列印設備;採礦技術提取月球資源;就地製造則建構基礎設施。美國新創公司Interlune已開發每小時處理100公噸月壤的自主系統,專門提取核融合燃料氦-3;中國則展示六足採礦機器人配合磁力發射系統,建立軌道供應鏈。
月球蘊藏超過百萬噸氦-3──地球上幾乎不存在、但對潔淨核融合至關重要的燃料,以及對半導體與國防產業關鍵的稀土元素。目前全球70%稀土生產來自中國,月球替代來源將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
然而,技術挑戰艱鉅。NASA面臨兩大核心問題:反應爐的最佳設置位置與防護措施。月球南北極的永久陰影區含有珍貴水冰資源,是理想基地位置,NASA已建造完成的VIPER月球車將負責精確勘探,但太空船著陸時揚起的月壤塵埃可能損害反應爐,需將設施置於1.5英里外或利用天然地形保護。1969年阿波羅12號的經驗顯示,距離163公尺的探測器都會因揚塵腐蝕,現今更大型的登月器將造成更嚴重問題。
▲ 月球上黑暗的隕石坑(部分以藍色標示)從未被陽光照射。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永久陰影區域中的某些地方可能含有水冰。(Source:NASA)
這場競賽也凸顯國際法律空白。《外太空條約》對長期運作與資源開採缺乏明確規範。美國推動的《阿提米絲協議》獲56國簽署,強調「安全區」概念避免衝突,但中國未加入,而是與俄羅斯合作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形成兩套競爭體系。
月球核反應爐不僅是能源設施,更是政治與經濟槓桿。首個建立永久基礎設施的國家將主導月球活動節奏,並為火星探索奠定基礎。能現地採礦、精煉資源的國家將取得壓倒性優勢,未來「資源使用權」可能由「誰先到達」決定。
儘管競爭激烈,這也可能是合作契機。美國強調阿提米絲計畫的開放性,中國視月球為「構建人類共同未來的平台」。若能建立共享規則與協調機制,月球核反應爐將幫助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太空未來。問題已不在於人類能否在月球駐留,而是如何確保這種駐留惠及全人類。
(首圖來源:pixabay)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