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為什麼談戀愛總是犯同樣的錯?精神科醫揭「1原因」導致重蹈覆轍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8月25日07:40 • Uho編輯部

犯錯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但是人總是犯同樣的錯,尤其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特別明顯。精神科醫師戈登.李文斯頓(Gordon Livingston)於《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一書中,分享「人生必知30件事」,透過犀利的文字與真誠的語言,帶領讀者穿越眼前的迷霧灰暗,找到「改變」的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挑選對象容易犯同樣的錯

犯錯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也是「嘗試錯誤學習法」(trial and error learning)的根本要素。有些錯誤的後果比較嚴重,也有少數錯誤無法挽回。而重複犯同樣的錯,則是令人非常受挫的經驗,這種現象,在人們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特別明顯。

有人說過,再婚表示希望戰勝經驗。大家可能會直覺認為,從第一次婚姻中學到的教訓,會讓第2次的選擇過程比較明智一些。但很可惜,再婚的失敗率甚至超過年輕時第1次結婚的離婚率——50%。

這個數字背後代表的事實是,即使人到了40歲,在人生哲學和行為上,還是跟20歲的時候一樣。可是這並不表示,我們在這段歲月裡什麼都沒學到。事實上,大部分人此時都已經完成學業,工作表現更加成功。我們只是在「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人」這兩件事情上,並沒有得到深刻的認識。

學習過程重視的不是累積答案,而是找出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心理治療會使用問與答的形式進行。跟多數人以為的不同,這並不是治療師引導患者前往已知方向的技巧;它代表的是一種共同探索,以「提問」來進入思想與行為的動機和模式。每次詢問的過程,都要試著把過去的影響,連結到目前患者對於「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如何得到」的想法之中。

我們如何選擇要在一起的人?

我們喜歡自認是理性的人,所做所為都可以提出解釋的理由,所以要我們承認大部分的習慣行為,都是由自己幾乎沒有意識到的需求、欲望和經驗所決定,而且這些還跟過去的經驗息息相關,往往令人感到不安。

舉例來說,「遺忘」這個行為,常被理解成我們對那件事情在無意識下的評論。你想想,為什麼牙醫診所要定期打電話給患者,提醒他們預約時間?因為對多數人而言,看牙醫是一種不愉悅的經驗,因此我們經常會「忘記」預約時間。而當我們忘記其他事情,像是生日、週年紀念日、名字、答應過的事等⋯⋯這種種行徑,也可能意味著我們難以公開承認的潛在心態。

我們選擇要跟誰在一起也是如此。人類幾乎所有的舉動,都是在表達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幾乎沒有什麼行為是「無關自尊」的。我常常告訴患者,這個準則適用於所有重要的人生決定:如果這麼做,會讓我對自己有什麼感覺?尤其是跟這個人在一起,會讓我有什麼感覺?

你可以像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在電影《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裡那樣說出:「妳讓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男人。」這句話嗎?

人們的重蹈覆轍,可以從家裡不斷上演的戲碼中看得最清楚,這暗示我們長期以來都在排演。對於那些描述自己婚姻中總有類似衝突情節的人,我最常問他們的問題是:「如果你說了那句話,你覺得這段對話會怎麼繼續?」

如果追溯爭吵的源頭,幾乎每次都能發現命令、批評,或是直接的侮辱。可想而知,對方當然會拿出敵意來應對。例如,最近有位患者告訴我,他太太一大清早就在抱怨,而他的回應是:

「不要再發牢騷了!」不用問也知道,那一天他們的關係就是每況愈下。當我詢問這些人,為什麼非要說出某些會導致衝突的話,他們的回答總會帶著防備或報復的口吻:「難道我沒有資格說出自己的想法嗎?」

當恩愛夫妻成為最親密的敵人

隨著時間過去,生命中最親密的關係演變成權力鬥爭,而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則成了最親密的敵人。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實在叫人震驚。命運共同體的感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復一日的戰爭。彼此賭上幾乎是自尊的存亡,而那威脅者不知道為什麼竟然就是最了解我們的人。誰會想要這樣的生活,必須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戒,只為了競爭那連當事人都說不清楚的目標?

但是,當有人請他們不要再做出那種批評輕蔑的評論——大部分婚姻的衝突根源——他們卻會把改變的責任,從自己身上推到「那個人」身上。這讓人不禁想到國際之間的衝突,每個國家都想要和平,卻沒有人想要先停止報復,害怕這樣做會讓自己變得脆弱好欺負。

這種懷疑態度的核心就是「缺乏信任」,許多人際關係似乎也是如此。遇到這種狀況時,我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類似這樣:「試試看你會有什麼損失嗎?」不過,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我得試多久?」或許比較好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得跟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過日子?」但很少人會問這個問題,因為它點破這些人在一段不開心的關係中,仍共同生活這麼多年的所有理由,可能是錢、顧慮小孩、害怕孤單,和單純的惰性使然。

可悲的是,多數人對幸福快樂的期望很低。彷彿在人生經驗的折磨下,他們早已經拋棄了聖誕老人、牙仙,這些伴隨童年成長的神話。人們把所有持續性的喜悅感,都視為娛樂產業所提出的浪漫理想,就像億萬豪宅或噴射機一樣,跟自己的生活毫無關聯。這種幻滅是改變的重大障礙,因為我們無法期待人們願意冒著情感風險,去追求自己認為不可能的目標。

現在方法行不通,那就換一個

鼓勵人們改變,是一種共享希望的練習。無論大部分人對改變自己的人生多麼嗤之以鼻,都還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我常常使用這個欲望來鼓勵人們嘗試新事物,運用的便是一般人的共同信念——孩子對人生的大部分認識,都是透過觀察父母學來的。我經常藉此說服那些父母,試著為了他們的孩子,建立起和善、寬容,和願意解決衝突的榜樣。

接著,就要講到重複行為會導致同樣後果的概念了。多數人都對實驗方法和因果概念有足夠的認識及理解,假如過去的行為帶給他們不滿意的結果,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新的方法。我比較喜歡用實際而非理論的角度來陳述這個觀念:「我無法提供適用於所有感情關係的答案,我只相信有效的方法。既然現在的方法行不通,為什麼不試試其他方法呢?

(本文摘自/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暢銷紀念版】:精神科醫師最犀利的人生告白/商業周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手機頸上身!20歲女大生頸椎退化如中老年人

TVBS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