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裡的點燈人》特展 傳統工藝微光之旅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市文化局《文化裡的點燈人》特展,即起至31 日於中山堂開展,邀請6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參展,透過藝師作品與生命故事,引領民眾看見傳統工藝之光如何跨越時代、照亮生活,並推出6場體驗工作坊,藝師親自指導,皆免費參加,邀請民眾一同參與工藝現場。
文化局表示,《文化裡的點燈人》特展以「光」為主題意象,以「記憶之光」「技藝之光」兩大面向為主軸,呈現藝師一生奉獻所點亮的文化火炬,並勾勒出傳統工藝的歷史深度與當代表現,不僅有6項工藝介紹,以及6位藝師精彩作品,以及藝師們各自人生故事和創作歷程,時代變遷、工藝面臨斷層,依然有一群人願意投入一生守護傳統技藝,傳統工藝的火光將愈來愈亮,持續傳遞這片土地上的溫暖和美好。
走入展場,觀眾將與6位傳統工藝保存者相遇,包括「印鈕雕刻」保存者廖德良、「漆線佛飾」保存者顏金益、「糊紙紮作」保存者的張秋山、「斲琴技藝」保存者林立正、「繩結工藝」保存者陳夏生、「糊紙紮作」保存者的李清榮。他們來自不同領域,風格各異、技法繁複,卻都秉持著同樣的信念,有人出身世家、傳承三代,有人自學而成、獨力堅守,他們的技藝在時代巨流中歷久彌新,從日用器物到藝術創作,從宗教之途到創新活用,開展臺灣工藝多元樣貌與時代演進。
在「繫於日常:技藝中的生活美學」展區,看見工藝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印鈕雕刻,源自於官家、士族所備之印璽,其雕鈕從身份辨識的實用功能出發,漸漸成為文人展現美學和哲思玩賞之物。繩結藝術將繩線作為語言,透過纏繞、編製、結構,表達祝福、祈願與信仰寓意,廣泛應用於衣飾、配件、禮俗用品中,傳遞著情感與文化記憶。斲琴技藝則將製琴者的意念傾注於木材之中,從演奏樂器走向文人修養的精神象徵,體現「器以載道」的工藝哲學。
另一側「敬於神明:工藝中的信仰實踐」展區,則呈現工藝與宗教信仰的深刻連結。糊紙是民間祭祀與陰陽度化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工藝。藝師以竹篾為骨、紙料為胚,輔以彩繪、剪紙等技法,打造神將、神獸到現代化房舍、交通工具等物件,以利慶典建醮和亡者追思之用。漆線雕同樣和宗教密切相關,作為粧佛工藝為人熟知,藝師將天然原料捶成漆土、再搓捏為漆線,運用捏、盤、疊等牽線技法造就立體紋樣,最後以金箔妝點,細膩呈現神像的威儀。
除靜態展覽,另有6場互動式體驗工作坊,由藝師親自授課親,涵蓋技藝介紹和現場示範,透過親身實作了解傳統工藝的文化脈絡與技藝心法,主題包括印鈕答客問、繩結飾物編製、水燈頭紮作、漆線飾品創作、紙馬糊製、斲琴講座和古琴欣賞,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備,引領不同世代和背景者激發傳統工藝的好奇與熱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