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夫妻一定要有共同興趣?心理學研究揭維持婚姻關鍵「這1點」才重要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29日09:00 • 媽媽經

許多人以為維持婚姻的關鍵是共同興趣、共同愛好,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南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進行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結果表示,共同厭惡的群體比共同喜歡的群體擁有更高層次的親密關係,「厭惡」比「喜歡」更能拉近距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心理學的相關研究。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的著名心理學家Bosson做了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實驗,他讓參與實驗的人根據另一個人的情況,說一個自己喜歡的點,和一個厭惡的點,接著,讓相同喜歡點的人相處在一起、相同厭惡點的人相處在一起。

研究結果表示:共同厭惡的群體比共同喜歡的群體擁有更高層次的親密關係,顯示「厭惡」比「喜歡」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有相同厭惡就擁有「信任」

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厭惡的情緒會使我們展現特別真實的自己,喜歡可以假裝,但厭惡沒辦法,厭惡來自人心靈深處最直接的反應。

這指的就是心理學中的「自我暴露」或「自我揭露」。指是毫無防備地暴露自己的缺點給對方,可以說是一種「信任」的展現,當有人向你自我暴露,那恭喜你,他把你當成水準之上的朋友,已具備一定的信任基礎。

「共同反感」是價值觀的體現

「共同反感」指的是兩人共同對第三方持有負向的態度,而這個第三方可以是任何事物:一部電影,一種食物,一種運動,熟人、名人等。

美國有一個Hater交友軟體,就是運用這個心理學效應,讓許多情侶走入婚姻,這個交友app一開始會先詢問一些好惡問題,當你表態到一定程度之後,系統會幫你配對出與你擁有共同討厭事物的人,也就是擁有共同價值觀的人。

夫妻的共同仇恨可形成親密感

「共同仇恨」使人可以區分出內外團體(ingroup/outgroup),內團體會共同抵抗外團體,形成一種自然的凝聚力,促成親密關係的緊密連結,呼應心理學中的「社會類別」概念,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質的人的集合,但他們往往不會定期互相影響。

有許多研究發現,內外團體的效果,從很早就有。早在17個月大時,嬰兒就會希望人們去幫助內團體成員,而不是外團體成員,3歲的孩子們會期盼人們與內團體成為朋友,而不是與外團體成為朋友,還會優先分配資源給已有關係的內團體,例如家人和朋友,到4歲時,孩子們會期待人們保護團體內的成員,而非外團體,免受有害事件的侵害。

如果你們都討厭不上進的人,那麼你們會互相分享學習資訊,一起努力,一起進步,如果你們都討厭肥胖,那麼你們會一起去減肥,聊許多減肥的話題;他上健身房,你上瑜伽課,如此的「共同仇恨」,會比「共同喜好」更堅固!

(本文獲媽媽經授權轉載,原文為:研究:維繫婚姻的關鍵不是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是共同的仇恨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