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首爾書展・場外》翻轉視線,翻轉城市的多重風景線:《翻轉首爾》實地解說導覽側記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07月13日14:08 • 發布於 07月13日09:00 • 阿潑

依據時代變化,「首爾」有不同名字。它原名漢陽,朝鮮時代(1392~1897)成了漢城,戰後則改為「首爾」。首爾(서울)在韓語中,便是首都的意思。

《翻轉首爾》作者郭奎煥、南霄兒在緒論中寫道:「從漢城、京城到首爾這段更名過程中,城市人口成長百倍、都市面積擴增了30倍以上,是二戰後最急遽膨脹的城市,有些人將首爾描繪成『超過2000年歲月卻只有60年里程數的都市。』首爾是在時間、人與敘事皆極為壓縮的狀態下凝聚而成的,這個壓縮的現場正是今日的首爾。」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今日的首爾呢?

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將台灣定為主題國,讓韓國讀者有了深度閱讀台灣的機會,而從台灣飛至首爾的作家、出版人和讀者,也都利用這個機會,認識並探索這個城市。因此,游擊文化在這期間舉辦的「《翻轉首爾》實地解說導覽」活動,正逢其時。透過《翻轉首爾》作者郭奎煥和南霄兒的引領,參與者可以依據不同議題,「走讀」這座城市。

➤辨認差異做為理解的起點

第一條路線的第一站,便是景福宮和光化門,既是近代韓國歷史的起點,也可以參照台灣的歷史遺緒。

「台灣沒有經歷過中央集權的狀態,但朝鮮半島有超過1000年中央集權的歷史。所以,日本殖民朝鮮半島跟殖民台灣,人民心裡產生的感受跟反應會不一樣。」郭奎煥站在景福宮的入口解釋,日本人曾經在此蓋了朝鮮總督府,擋在景福宮的主殿勤政殿和正門光化門之間,破壞了朝鮮王朝建城的「權力軸線」。從勤政殿往外望只看得到總督府,而老百姓也見不到「朝鮮的象徵」,只能看到日本打造的權力象徵。

曾在台北居住一段時間的郭奎煥指出,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北蓋的台灣總督府,改造了城市結構,但首爾的權力空間卻因為朝鮮總督府被改變。他說,台灣人對日本有情感,韓國人對日本則有情緒,「看一個國家、城市,需要了解情感面,也要知道情緒面,才能進入脈絡裡。」

南霄兒隨後補充,很多韓國人到了台灣,看到台灣總督府在戰後直接作為總統府使用,都感到不可置信,對於許多日式建築被保留,更是驚訝。「雖然台灣跟韓國的歷史發展歷程相像,但終究是不同國家,彼此之間還是有差異。我們應該要感受並享受這種差異。」

郭奎煥在世宗大王像前講解,左側遠處即為光化門。(攝影:林欣誼)

面對「差異」並進而理解,或許就是《翻轉首爾》孕生的源起。

為了建立台韓之間的橋樑,在亞洲各地遊走的郭奎煥,和居住在台灣的韓國夥伴,打造了「窓Project」這個計畫,並首先透過翻譯,嘗試補足韓國對台灣的空白。「電視節目《花樣爺爺》在韓國掀起一股台灣旅遊熱潮,但當時韓國多數媒體跟出版品,大多以觀光行程介紹為主軸,來呈現台灣與台北。因此我們認為,將《叛民城市:台北暗黑旅誌》引進韓國出版界,具有其獨特且重要的意義。」郭奎煥說。

而《翻轉首爾》的企劃,便也在這個時期萌生。當時,郭奎煥一邊從事翻譯工作,一邊思考是否能將「叛民」的概念應用在首爾這座城市,而後便與游擊文化合作,挑出19個台灣人最常造訪的首爾景點,所談的議題處處可見與台灣社會的連結,寫了一本專為台灣讀者量身打造的《翻轉首爾》。

然而,郭奎煥並不是首爾人,僅是時常以首爾為中心,來思考韓國的現在與未來。

➤初遇首爾的感官衝擊

出生於釜山、成長在馬山的郭奎煥第一次來到首爾,是在高中時期。當時,他代表學校到首爾參加論說文比賽,花上近10個小時,搭夜車北上,抵達首爾車站後天還未明。穿著高中制服的郭奎煥被手上拎著酒瓶的無家者「發現」,被招呼著一起去麵攤吃了烏龍麵,也陪著他們喝酒——當然,是這個鄉下來的高中生買單。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無家者,也是第一次看到他們聚集在同一個地方的樣子。」郭奎煥回憶自己對首爾的想像是「光鮮亮麗、閃閃發光的城市」,但因為答應來接他的學長沒有出現,讓他一抵達首爾,就成了一個無處可去的人,而這城市中第一個走向他的人,竟是5位無家可歸的大叔。

這幾個大叔身上的氣味瞬間佔據了他的嗅覺,就算今天已經記不得他們的臉跟表情,但氣味還清晰烙印在他的記憶裡,「我和與首爾的第一次相遇,與其說是『看見』,不如說更像是『聞到』與『聽見』的感官體驗。」

直至到首爾讀研究所,郭奎煥才算真正認識了首爾,「走在以前只能在新聞畫面中看到的首爾街頭,感覺內心蠢動。我一個人走遍首爾的各個角落,像是在翻找什麼一樣。參加了不少抗議活動,還曾在檢察廳前舉著牌子進行一人示威,甚至通宵來回橫跨漢江。」郭奎煥說,當時在首爾認識的人都覺得他很奇怪,因為他沒有在做研究或工作,而是在各處閒晃。

首爾時常有陳情抗議活動,圖為《翻轉首爾》實地解說導覽活動途中遇到的抗議隊伍。(攝影:林欣誼)

「我用身體去體會『首爾』這個詞在韓國是什麼意思。」郭奎煥表示,他最初是被首爾帶有異質性的風景所吸引,接著注意到這座城市的運作方式,感受到它的多樣性,甚至細細品味它的聲音、濕度、氣味與質地,「最後,我的注意力集中在被安排於空間與場所中的人。」

因此,在由游擊文化策畫的「《翻轉首爾》實地解說導覽」中,負責導覽內容的郭奎煥替活動做出這樣的定義:「簡單地步行以應對複雜的真實,慢慢地步行以觀照快速奔跑的城市。」

➤5大主軸為切點,漫遊首爾創造的韓國

這場走讀活動的幕後推手,是游擊文化的企畫編輯郭姵妤。她說,當年《叛民城市:台北暗黑旅誌》在韓國出版後,韓國山鷹出版社趁著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辦了一場台北走讀活動,讓她受到啟發,也想舉辦類似的活動。

「但2022年《翻轉首爾》出版的時候,正好是疫情期間,而且要帶團到首爾,也是很大的成本跟功夫。」當時無法實現構想的郭姵妤,在去年得知首爾國際書展將以台灣為主題國後,認為時機到了。於是,先在今年初邀請郭奎煥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除了讓他直接面對讀者,出版社也能向讀者拋出這個活動訊息,探測水溫。

郭奎煥開始策畫走讀內容,並由游擊文化製作問卷,讓讀者投票選擇,最後選出包含景福宮、水色地區、南營洞、梨泰院、麻浦大橋等5條路線。

「這5條路線是讀者選的,不是我選的。」郭奎煥在專訪時雖如此強調,但這5條由「讀者選出」的路線,含括了從城市、社會和國家等面向,藉著不同關鍵字為這幾條路線定下主題。

例如,景福宮和明洞華僑街這條路線,就是「軸線」、「想像」和「象徵」;走訪水色地區談的是城市開發的議題,關鍵字是「慾望」;而以自殺地聞名的麻浦大橋,要勾勒的概念是生存和掙扎。

「我不希望這場走讀只是講述書裡的內容。」郭奎煥在構思導覽路線與內容時,思考的是如何擴充《翻轉首爾》的內容,並「提供新的線索」,讓讀者可以提問、思辨,解構原本二元對立的認知框架,甚至能夠自行嘗試和台灣比較,「儘管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各種議題,但要有努力理解的態度。」

郭奎煥認為,首爾是一個巨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力量匯聚的熔爐,同時也是一部引擎,從這座城市衍生出的種種事物,會向韓國其它地區擴散出去。而在首爾發生的事,也往往會成為韓國其它地區的方向指標。韓國人衡量自己人生的基準,也時常是在首爾的生活經驗中建立起來的。

首爾的夜景。(圖源:維基)

「首爾是韓國的一個城市,但現實的情況是,韓國是『首爾的韓國』。」郭奎煥直言,首爾不僅涵容韓國所有的議題,也是韓國文化、政治跟商品的製造地。外國人想到韓國,其實想到的只有首爾,「首爾創造出韓國的標準,其實也就意味著首爾在創造韓國本身。」

因此,認識首爾,相當程度也認識了韓國。這是郭奎煥設計這5條路線,嘗試帶領讀者從街區肌理中感受城市變遷與社會議題,體驗首爾多重面貌的背景。而參與者也透過步履,重新認識韓國社會的問題,例如麻浦大橋的路線,就讓大家印象深刻。

「晚上,走過麻浦大橋的時候,正下著大雨,我們一群人穿著便利商店的白色簡便雨衣,頂著風雨往前走。」參加走讀活動的媒體工作者李映昕,如此描述麻浦大橋的行程。一邊是呼嘯而過的車陣,另一邊是橋下翻滾隆隆的河水,「當時下雨起霧,橋上的燈光暗暗的,走在橋上,感覺未來混沌不明,可以了解為什麼有人會在這裡跳下去。」

活動第一天的導覽路線有3條,早上以景福宮為起點,談政治權力翻轉和開發的路線,下午遊走是談都市開發的水色地區,晚上則是穿越麻浦大橋、觀看國會大廈的路線。

由於導覽第一天整日都下大雨,不論是帶隊的郭奎煥、南霄兒,還是參與的數十位讀者,都被雨水打得狼狽,尤其晚上徒步橫渡麻浦大橋的路線,更是抖寒。郭奎煥說,出乎他意料的是,全員到齊,沒有人放棄。

目前正以居住正義、東亞冷戰歷史為背景進行創作的編劇張逸寧,完整參與了2天、5條路線。第一天傍晚,她原本心情鬱悶,心想或許不該在這種狀態下到素有自殺大橋之稱的麻浦大橋,但後來非常慶幸自己還是去了。

橫跨漢江、連接麻浦區和永登浦區的麻浦大橋。(圖源:維基)

麻浦大橋中央有個SOS的電話亭,郭奎煥在這裡請大家停下來,說明過去防範自殺的方式,是把橋加高、貼勸世小語,但都沒用,後來加了電話亭,才救起很多人。

張逸寧回想在下雨的夜裡,看著浩瀚的漢江、SOS電話、人們相互安慰的雕像,以及那為了防止自殺而加到近3公尺高的圍籬,聽郭奎煥說明,對於決心要死的人來說,圍籬有沒有加高其實區別不大。

「韓國有5千萬人口,裡面有幾百萬努力的上班族、幾百萬努力的學生、幾千萬用各種各樣方式拚命活著的人。他們的拚命撐起了韓國的成功,然而那每年自殺的幾萬人呢?他們也依然被當成是大韓民國努力的一份子嗎?」張逸寧轉述郭奎煥的看法:「自殺的確不能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否是那樣壞的一件壞事,我不能肯定。我們應該去正視他們、聽見他們。」

原本心情不佳的張逸寧因此得到平撫,她認為,郭奎煥是個擅長描述、反思的人,「雖然無法一五一十復述,但他說的話在雨裡、在喧囂車聲裡,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對於這條路線的設計,郭奎煥表示自己想提供的是「溫度」。「我不想和其他導覽一樣,拚命告訴你這個地方有什麼。我希望讀者不發一語,自己感受。」郭奎煥覺得,這個社會太多人說話、太多要求——父母要求孩子、師長要求學生、國家要求人民,但沒有人聆聽,關注「我是什麼」,只是不斷以成功與失敗去論定人的存在,才會有悲劇發生。

他認為,強調自殺率沒有意義,數字是會變動的,「況且,自殺率中沒有自殺者的敘事。人死之前,他想的是什麼?怎麼活著?」郭奎煥說,「我讓大家體驗了這種情緒。當然,天氣也幫了忙。」

儘管這5條導覽路線都讓參與者感到收獲「超乎期待」,但第一天晚上的麻浦大橋和下午的水色地區,讓很多人感受到比較大的衝擊。這也是因為,它們都不是一般觀光客,甚至本地人會給予關注甚至駐足的路線。

張逸寧說,水色與數位媒體城一帶是都市更新後的區域。在這路線中,她們看到都更後的高級住宅大樓、韓國各大電視台,抗爭到最後的老宅、不受待見的大型變電所、因應都更交易案而生的小酒館們、出入的名車,「還有居民沉默而警覺的神情。」

「部分水色地區的居民,看著另一端的數位媒體城,會有羨慕的感覺。」媒體工作者梁德珊同樣是5個行程都參與的讀者,兩天走了約5萬多步。她認為閱讀《翻轉首爾》時,因為缺乏對首爾的實質感受,沒有辦法真正讀到作者的用意,但經過這次走讀活動的體驗,書中所述在她心裡建立了深刻又立體的認知。她也如郭奎煥期望的,自然浮現了與台灣的比較:「如果我想像水色居民的情緒,可能就像金門居民看著廈門那樣。」

鄰近地鐵水色站的高樓群即是上岩DMC(數位媒體城)。(圖源:維基)

「我希望大家看城市的時候,可以不斷翻轉觀點。」郭奎煥解釋,都市開發和都市再生是兩種概念,觀看城市的發展,不應該只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在上面,也應當關注住民的聲音,「帶領大家看這些地方的時候,我沒有辦法提供答案,因為我自己也沒有答案。但來參與這個活動的讀者可能都帶著某種進步性,我希望他們可以不斷自我提問,而後嘗試理解。」

➤非主流視角的地景紋理

「如果問我對哪條路線最印象深刻且想再度走訪,我會說是梨泰院。」參加了4條導覽路線的軟體工程師張馨云回想,當時參與者們從狹窄安靜、只剩少數居民的巷子走到清真寺,見到路上中東臉孔的小孩操著標準的韓文,很受震撼,「郭作家指著這些膚色很不一樣的孩子說,他認為,這就是韓國的未來。」

做穆斯林研究的梁德珊同樣對梨泰院有清真寺也感到驚喜,而南霄兒則提醒參與者以「氣味」來感受這個地區和首爾其他地區的差異,梁德珊說:「我的朋友提過,首爾充滿了泡菜跟大醬的味道,但這條街道有著完全不同的氣味,也會讓我想到電影《寄生上游》裡提到的氣味這件事情。」

至於梨泰院踩踏事件的現場,也令團員們好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對於這條巷子仍然繼續使用、充滿娛樂抱著疑惑,有人則討論起事件怎麼發生的,「我有點驚訝,這裡比我想像的更小,明明在新聞上看過無數次,但到了現場整個空間感完全不同。」梁德珊表示。

行程結束後,梁德珊、張馨云和其他參與者繼續留在梨泰院,見識到此處年輕、瘋狂、五光十色的樣貌,與白天看到的場景極為不同。張馨云感覺,「像是看到螢光幕前、後的首爾。」

「這次導覽讓我這個首爾局外人對韓國建立起親近感,走訪的過程中,身體的感受還是很重要的。」張馨云表示,她今年初曾來過一次首爾,作為觀光客,儘管肯定這個城市的外貌比台北先進,但她只覺得這個城市跟自己的步調很不一樣,卻不是很能夠融入,甚至讓她感到充滿壓力,「但是郭奎煥帶我們去走水色的市場、梨泰院的窄巷、麻浦大橋等,看的視角都是比較非主流的,我覺得跟我的自我認同比較接近,讓我在首爾得到一些共鳴和歸屬感。」

➤場所記憶產生歸屬感,對異鄉亦有依戀

郭奎煥也是如此。即使過去他四處漂流,目前居住在釜山,不在首爾生活,但他自認沒有離開首爾的引力圈,始終以首爾為中心在生活,「就像作家金薰寫的:首爾是眾人的異鄉。」

他說,出生地不是他可以選擇的,但是「老家」是他可以選擇的。儘管他在導覽過程中,提到「首爾吞掉了韓國」,因為眾多人才都聚集在首爾,以致區域發展不均。但他對這個城市仍然依戀,「城市是回憶的背景,也是因記憶運作而誕生的場所的集合。但城市也常常因為回憶的時效性,比回憶還要更快地被抹去。我們雖然居住在城市裡,卻很難真正觸碰到城市本身。」郭奎煥說。

「我以前住在台北的時候,很喜歡咖啡店『海邊的卡夫卡』,把它當成我在台北的老家。但它現在消失了。」郭奎煥談及此不無遺憾,但也說這就是城市的變化,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城市裡努力留下回憶,創造屬於自己的「場所」。

或許這場首爾走讀活動,也為台灣的參與者們,在首爾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場所」。●

參與者們跟隨郭奎煥,以步行的速度與尺度認識觀察首爾這座城市。(攝影:林欣誼)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作者:郭奎煥、南霄兒
譯者:顏思妤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郭奎煥(KWAG KYUHWAN)

「窓Project」團隊企劃者,致力於推動臺灣—韓國文化交流,將《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等書引介至韓國。關注東北亞的主要媒介及交會空間。爲了轉移與傳達各地陋巷的風景和情緒,正在流浪中。

南霄兒(NAM SORA)

現居臺北,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班進行臺—韓比較研究,同時也在師大進修推廣學院教授韓文。曾經參與過臺—韓文化交流推動團隊「窓Project」,為《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韓文版譯者。嘗試將臺灣的風景與聲音傳遞給韓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阿潑(文字工作者)
    2025-07-13 17:00 翻轉首爾, 郭奎煥, 南霄兒, 城市導覽, 走讀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快儲水!全台7縣市多區域明天起停水 「最長影響8天」範圍一次看

CTWANT
02

大罷免0:25遭完封 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任他改求終不過」早示警

鏡週刊
03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4

「穿泳褲進站」遭拒!男子錯過火車嗆聲 警告知恐罰款秒道歉

TVBS
05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台南市府「屋損慰助金」簡化流程!首波最快下週入帳

TVBS

中南部5天豪雨警戒!西南風夾帶水氣 週二、三恐有豪雨災情

新頭殼

【育兒新知】過度教養了嗎?爸媽退一步,才能看到孩子進步

信誼基金會

新加坡動物園雄馬來虎「Arhaa」報到 想跟「Shima」配對得先過檢疫期

藝點新聞

台中以北8縣市注意大雨 宜蘭嚴防豪雨

中央通訊社

龍鬚菜產季來了!農糧署揭挑選秘訣 「2步驟」炒出神級美味

TVBS

德國世大運/「來都來了!認識一下」中國想搶賀電 體育署長奇招反制

鏡週刊

洗衣機用溫水浪費錢又不乾淨 專家揭1溫度達最佳消毒效果

CTWANT

台鐵「大武至瀧溪」恢復通車 大鳥隧道漏水搶修完成

台視

尪出差日本5天嘆「屁股破皮了」 過來人曝經歷:真的超痛!解方曝

CTWANT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大武至瀧溪間隧道溢水 搶修完畢恢復通車(圖)

中央通訊社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灣行銷人協會x竹縣社群自媒體工會 自媒體小聚挹注社群經濟新動能

勁報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雨彈狂炸北部5縣市 氣象署示警大雷雨將下到「這時候」

民視新聞網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

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

中央通訊社

南迴鐵路大武至瀧溪站搶修完畢 20:02恢復行駛

自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