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川普對美韓協議的解釋更強硬 3500億美元投資計畫恐衍生爭議
美國當地時間7月31日,總統川普根據與韓國達成的協議,將對南韓產品的對等關稅從先前的25%降至15%,南韓需付出的代價是對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約10.5兆元台幣)。
南韓還承諾跟美國採購1000億美元(約3.01兆元台幣)能源產品,以及全面開放汽車、卡車、農產品等市場給美國產品,不課關稅。
川普:美方將主導3500億美元南韓投資美國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說,3,500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明確規定由美國擁有和控制,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說,90%的投資收益將流向美國公民,這些說法引起韓國民眾聯想實施過程可能衍生一些爭議。
與日本不同,美韓貿易協議明確規定美國將直接「擁有並控制」投資權,川普總統還立即在社群媒體發表的「按照我的指示進行投資」,專家對此評估,美韓協議的措辭更加具體,也更具約束力,同時,由於投資結構和控制權將決定實際收益,因此需要進一步審查討論。
《韓國經濟日報》報導,「太平洋貿易戰略創新中心」(Pacific Trade Strategy Innovation Hub)的總裁崔炳日(音譯)表示:「看起來美國對南韓的措辭比對日本更強硬。如果只是南韓出資,美國掌握所有決策權,那麼實際的投資效益可能並不明顯。」
他進一步評論說:「特別是『擁有和控制』一詞,這裡的含義不僅僅是美國政府參與,而且將掌握主控權,這可能會引發未來美韓爭議。」
韓國投資證券公司(KIS)表示,假設川普對半導體和藥品徵收10%的關稅,考慮到成品和原材料關稅的實際關稅也只會從15.2%小幅上升至15.8%,這與南韓央行最初的假設大致一致。
對美國巨額投資,可能排擠南韓國內投資
不過,該公司補充說明:「如果南韓對美國的3500億美元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外直接投資(ODI),韓國人可能會越來越擔心國內投資將萎縮,從而拉低韓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率和潛在增長率。」
南韓央行7月24日公佈的第二季GDP初值顯示,受基數效應推動,第一季萎縮後,第二季經濟反彈,季增0.6%。央行表示,南韓第3季和第4季必須達到季增0.8%,才能達到全年1%左右的經濟成長目標。
隨著韓美關稅敲定協議,及外部因素變動,南韓央行將會調整經濟展望。儘管關稅不確定因素減少,但是專家表示,需要進一步觀察即將進行的中美關稅談判,以及美國可能針對半導體等產品推出特定產業關稅。
早在5月份,南韓央行就已將2025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預測從1.5%下調至0.8%。南韓央行當時表示,如果關稅遠低於15%,經濟成長率可能上調0.1個百分點,而25%的關稅將使經濟成長率下調0.1個百分點。
憑藉最新協議,南韓有效規避25%關稅情境下經濟成長的下行風險。此外,南韓央行預計第二次追加預算將再提振經濟成長0.1個百分點。
南韓央行一位高級官員上周五表示,韓美關稅協議是一個堅實的成果,現在更重要的因素是中美談判的結果,中美談判已被推遲至10月底,並設有90天的寬限期。
如果韓企不徹底改革,南韓經濟可能會崩潰
截至去年底,南韓約有20%的出口額銷往中國。南韓主要向中國出口半導體等中間產品,中國隨後將中間產品加工成最終產品出售,這種供應鏈動態使南韓容易受到中國出口變化的影響。
根據南韓貿易協會(KITA)的報告,2023年南韓對中國的出口商品中,78.4%為中間產品。因此,如果美國加徵關稅,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減少,南韓對中國的中間產品的出口也將下降,中國也可能將原本運往美國的產品以更低的價格轉運到第三國。
另一家韓媒《HankYung》周一報導引述麥肯錫首爾辦公室總裁宋成憲(音譯)的評論也說到中國,對南韓經濟的影響。
他坦言,南韓經濟早已被中國的快速發展逼入絕境,美國的「關稅炸彈」威脅更是第二重打擊。他建議,政府需要鬆綁勞動法、遺產稅和贈與稅法、每周52小時工作制等規定,才能重振被削弱的企業家精神,使南韓經濟重回增長軌道。
宋成憲警告,如果韓企不徹底改革,南韓經濟可能會崩潰,特別是美國關稅從0%上升到15%,若企業繼續沿襲目前的商業模式,除了競爭力下降,應該沒有其他可能性。
他還強調,落後中國的南韓石化、鋼鐵等傳產業尤其需要大刀闊斧進行調整,集中剩餘力量,全力投向生技、能源、航太、人工智慧(AI)等高附加值產業。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