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戰爭科技巨頭會援助台灣嗎? 專家:蘋果Google沒什麼興趣幫台灣
2022年2月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不僅是西方國家同聲一氣譴責制裁俄國,就連民營的科技巨頭也是直接出人出力幫助烏克蘭進行抗戰。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台灣能獲得類似的科技巨頭支援嗎?一名美國智庫研究員表示,不太可能,Google、蘋果、亞馬遜、微軟、特斯拉與X這些科技大廠對幫助台灣興趣缺缺,甚至像特斯拉的老闆直接希望台灣被中國吞併。台北與華府必須立刻緊急介入,設置科技大廠願意幫助台灣的激勵框架。
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研究員布列斯尼克(Sam Bresnick)投書日經亞洲寫說:「如果北京入侵台灣,這些美國科技公司會像協助烏克蘭一樣為台灣提供防衛嗎?還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和更大的政治風險,會說服他們袖手旁觀?」
布列斯尼克的答案是,當時促使各企業壓倒性支援烏克蘭的條件,並不存在於台灣。首先就是利益問題。當俄國入侵時,美國公司在俄國幾乎沒什麼業務可以損失:它們不依賴俄羅斯來獲取收入、供應鏈或研發。這在中國是完全反過來,科技大廠仍大量倚賴中國業務。
其次,西方對烏克蘭壓倒性的支持,使得企業協助基輔在聲譽上加分,政治上也安全。但對於台灣,西方國家儘管讚揚台灣的民主成就,但正式外交上並不承認台灣的獨立主權,會使得直接援助台灣遇上國際與國內政治的複雜陷阱迷宮。
第三,美國某些科技巨頭個人傾向讓台灣遭到吞併。例如,馬斯克(Elon Musk)曾多次質疑台灣的主權,他更直接要特斯拉供應商離開台灣。據報導普丁曾代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向馬斯克提出討論是否要阻止台灣使用星鏈網路。無論馬斯克是否同意,他進行過這類討論,就凸顯攸關台美國家安全的關鍵決策,無法留給企業與個人去獨立判斷。
布列斯尼克指出,儘管在美中貿易戰的持續演變下,科技大廠正在進行對中國「去風險」的分散業務行為,但相較於這些科技巨頭在中國已經投入的資源,要拉近台灣與中國之間科技大廠利益分布,需要很多年的時間。
與此同時,台海發生戰爭的風險則是更短時間內的風險。因此,「美國和台灣政府不能坐待矽谷會像為烏克蘭那樣為台灣提供防衛。華府和台北必須現在就採取行動,協調公私部門進行激勵措施,以在未來的危機中獲得大型科技公司的支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