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廢棄物破80億噸!回收率不到1成 每年健康損害達1.5兆美元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近日發表1份專家綜述,警告全球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塑膠危機」,對人類健康與地球環境構成「嚴重、日益加劇且被低估的威脅」。報告指出,塑膠污染從胎兒到老年人皆會造成健康風險,每年帶來的健康損害成本至少高達1.5兆美元。
報告指出,自1950年以來,全球塑膠產量已增加超過200倍,並預計到2060年將再翻3倍,突破每年10億噸。雖然塑膠在醫療與工業等領域有正面用途,但增長最快的仍是一再被拋棄的單次性塑膠製品,例如飲料瓶與外送包裝。目前全球已有超過80億噸塑膠廢棄物污染環境,從珠穆朗瑪峰到深海海溝皆可見其蹤跡,但僅不到10%被回收再利用。
該報告由美國波士頓學院小兒科醫師兼流行病學家蘭德里根(Prof. Philip Landrigan)主導。他指出,塑膠在整個生命週期,從開採化石燃料、生產、使用到廢棄處理,皆對健康與環境產生衝擊,包含空氣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暴露及人體微塑膠積聚等。報告同時指出,塑膠污染還為蚊蟲等病媒帶來理想孳生環境,加劇疾病傳播風險。
研究顯示,塑膠中的化學物質與流產、早產、先天缺陷、兒童癌症與日後生殖問題等高度相關。胎兒、嬰幼兒及兒童為最易受害群體。塑膠分解後產生的微塑膠與奈米塑膠,已被發現存在於人類的血液、胎盤、乳汁、大腦、骨髓與精液中,其長期健康風險仍待進一步研究。
儘管石油輸出國與塑膠產業多主張「強化回收」即可解決問題,但報告明確指出,「世界無法靠回收來解決塑膠污染危機。」與紙、玻璃等材料不同,塑膠的化學結構使其難以有效回收。全球98%以上的塑膠來自石油、天然氣與煤,其製造過程每年產生的碳排放等同全球第4大排放國俄羅斯。同時,逾半的塑膠廢棄物在全球多地以露天焚燒方式處理,進一步加劇空污與氣候變遷。
報告提到,雖然塑膠被認為是廉價材料,然而若將健康與環境損害成本納入計算,實際代價驚人。光是PBDE、BPA、DEHP等3種常見塑膠化學物質,在38個國家每年造成的健康損失估計即達1.5兆美元。
據了解,該報告發布之際,正值各國進行全球塑膠公約(GlobalPlastics Treaty)第6輪談判。雖有逾百國支持限制塑膠生產,但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石油國家與塑膠產業遊說團體強烈反對,使談判進度陷入僵局。
報告共同作者、環境律師斯普林(MargaretSpring)表示,這項研究是全球塑膠健康影響追蹤報告的起點,未來將定期發布,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學數據與決策依據。蘭德里根教授強調,「這些健康與環境衝擊落在最弱勢的族群身上,特別是兒童。現在是我們負責任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