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建模揭開都靈裹屍布之謎:更像壓平雕像而非包裹人體
都靈裹屍布(Shroud of Turin)長期被認為是耶穌受難後包裹遺體所留下的神秘聖物,但它的真實起源一直爭論不休。1989年放射性碳定年結果顯示,布料年代為西元1260到1390年間,支持它是中世紀藝術品的說法。後來也有學者質疑這段布是修補區域,近年甚至出現採用嶄新X光分析的「一世紀說」。但這些年代爭議仍未有定論。
最新發表於《Archaeometry》的研究則從物理角度切入,透過3D建模與數位模擬,直接檢驗裹屍布圖像究竟來自真實人體,還是藝術品。研究人員Cicero Moraes利用MakeHuman、Blender等開源軟體,將立體的人體模型和低浮雕(相當於壓平雕像)的模型,分別「壓印」到數位布料上,觀察所產生圖像是否與裹屍布上的面容吻合。
恐為浮雕藝術品壓印而成,而非實際覆蓋人體
結果顯示,若用立體人體「包裹」布料,圖像會產生明顯的寬化與比例扭曲,這是所謂的「阿伽門農面具效應」——如同考古金面具鋪平成平面後失真的效果。相反地,低浮雕模型印出的圖像則與裹屍布更為相符,特別是在頭部和軀幹等部位的輪廓。這意味著,裹屍布的圖像更可能是某種低浮雕藝術品壓印而成,而非實際覆蓋人體。
這項成果並未解決布料本身的年代之謎,但大幅增強了「中世紀藝術品」說的可信度,也體現數位科技協助破解歷史懸案的潛力。作者亦鼓勵大眾利用免費開源軟體自行驗證或探索更多歷史謎團,展現了科學、藝術與技術共同解謎的現代精神。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Archaeometry(CC BY 4.0)
圖片來源:Archaeometry (CC BY 4.0)
參考論文:
1、Image Formation on the Holy Shroud—A Digital 3D ApproachArchaeometry
延伸閱讀:
1、「石化嬰兒」現象:人體自我保護的罕見機制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