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瞄準「洗產地」連環重稅 馬來西亞光電產業教各國如何撐過夾殺
馬來西亞正面臨美國雙重關稅夾擊,除了本地商品被課19%關稅,若被判定是中國商品「洗產地」轉運的話,還得再加徵40%關稅。這波重擊導致馬國太陽能產業出口受阻,轉而推動內需,鼓勵國內電廠消化太陽能設備;並嘗試說服中國企業協助馬國重建本地太陽能供應鏈,以產出「馬來西亞製造」的太陽能設備,保住馬國產業命脈。
紐約時報4日報導,中國企業長期將商品透過東南亞等國家進行轉運,藉此變更產品的原產地,來規避美國的高額關稅,進入美國市場,但美國總統川普為了終結這種貿易模式,於8月1日宣布,所有經過第三國轉運再進入美國市場的商品,將被課徵40%的關稅。
由於許多東南亞國家長期以來依靠中國投資來帶動當地的經濟成長,美國的這項政策對東南亞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從越南、柬埔寨到印尼的政府官員與企業主管,正急忙評估這項政策帶來的後果。再加上,這些國家使用中國零組件來生產賣到美國的商品,是否也會被轉運的關稅而牽連,仍是未知數。
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其他國家下一步行動的學習對向,馬來西亞。
馬國陷中國投資vs.美國關稅選擇題
馬來西亞在過去十年間躍升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生產國之一,包含中國企業等10家公司在當地投資150億美元來興建工廠,這些工廠的產品幾乎全數外銷至美國與歐洲等主要市場。然而,在美國前總統拜登任內,美國對馬來西亞進口的太陽能設備課徵最高達250%的關稅,導致現在馬來西亞只剩2家太陽能板製造商,其中一家也大幅停產。
如今,馬來西亞官員8月1日得知,該國商品將被美國課徵19%關稅,此外,若商品被判定為來自中國,還得再加徵40%。這些措施預計本周開始生效。馬來西亞發現自己正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進退兩難。因為在馬來西亞投資的不只中國,美國科技公司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與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都在當地建立大型半導體生產基地,視馬來西亞為一個降低對中國做生意風險的理想據點。美國馬來西亞商會執行長索恩達斯(Siobhan Das)指出,過去五十年來,已有超過600家美國企業在馬來西亞投資。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Liew Chin Tong)表示,「我們正努力將自己定位為不只是投資的接受者,更是科技的創造者。」他補充,「我們不僅想成為生產基地,也希望成為擁有可觀中產階級的消費市場。」如今,馬來西亞的當地倉庫堆滿無法再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設備,政府希望企業能把它們轉賣給國內的太陽能電廠使用。該國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全國有一半的能源消耗都是使用太陽能等潔淨能源。
馬國太陽能產業難擺脫中國依賴
但馬來西亞面臨的一大挑戰是,該國仍然需要中國太陽能產業的支持。馬來西亞國內使用的太陽能板有超過75%是從中國進口;同時,從長遠來看,馬來西亞希望中企能重新啟用那些已經關閉的工廠,為本地市場生產太陽能板。馬來西亞太陽能公司Malaysian Solar Resources執行長翁莉莎(Lisa Ong,音譯)表示,該公司原本生產太陽能板,但後來發現價格打不過中國廠商,所以在2013年關閉太陽板生產線,現在公司已轉成在興建太陽能電廠,並從中國進口面板。
目前唯一仍在馬來西亞生產太陽能面板的中國企業,是產業巨頭隆基綠能(Longi)。2023年,隆基在吉隆坡郊區啟用第三座工廠時,曾宣稱這是「隆基全球拓展的重要時刻」,高層還誇口創造900個就業機會,並承諾將來增加至2000個職缺。但隆基不但沒有擴張,反而關閉了多條生產線。如今,隆基工廠的大部分空間處於閒置狀態。
馬國擬靠中國技術重建太陽能產業
馬來西亞光電與永續能源產業協會(Malaysian Photovoltaic and Sustainable Energy Industry Association)會長Justin Sim表示,隆基已與馬來西亞官員會面,討論如何加強本地供應鏈的支持。他說,他正敦促政府利用隆基等中國企業的技術與經驗,重建本土太陽能面板產業,「當年中國企業來這裡時,馬來西亞根本沒有生產能力,也沒人對建構本地市場感興趣。」並補充,「結果這些企業不是倒閉,就是撤離,因為被美國和歐洲的關稅打擊了。」
翁莉莎表示,她不排除未來重新投入太陽能面板製造,尤其是在中國政府宣布計劃削減對企業補貼之後。然而,她仍有所猶豫,因為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實在過於強大。「我對我們的未來感到擔憂與不安,」她說,「現在有很多中國人移民到馬來西亞,他們的勤勞程度遠超過我們許多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