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9成以上! 俄步兵排40人戰14天僅剩3人生還 「人海戰術」遇無人機超悽慘
Newtalk新聞
俄烏戰爭進入第三年,戰場死傷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科羅廖夫」近日投稿《騰訊新聞》指出,一支俄軍步兵排在烏東前線連續作戰 14 天後,40 人僅剩 3 人生還,傷亡率高達九成以上。
文章引述一名俄軍排長說法表示,這支突擊小分隊在近半個月的作戰中遇到無人機的毀滅性打擊,幾乎全軍覆沒。
隨著無人機技術廣泛應用,昔日高成本的主戰坦克如今淪為低價無人機的獵物,一架由單兵操控的無人機即可摧毀數百萬美元的坦克,讓俄軍引以為傲的裝甲洪流戰術在烏克蘭戰場上屢屢受挫,甚至連個別步兵目標,如今也可能遭無人機精準獵殺。
報導指出,無人機除了強化打擊火力,更讓戰場「無所遁形」,即使是民用等級的商業無人機,也能進行即時偵察,快速掌握敵軍動態、補給線與部隊調動,大幅提升了戰場的透明度與感知能力。這種戰場環境下,無論哪方稍有動作,極可能立刻遭遇攻擊。
文章也回顧蘇俄軍事傳統,直指俄軍長期以來戰術僵化,常以人海戰術硬碰硬,不惜承受高額傷亡,形成「以人命換進展」的思維。從二戰至今,俄軍屢見正面強攻導致重大損失的例子。1941 年基輔戰役損失 66 萬人、1944 年白俄羅斯戰役損失逾 50 萬人、1945 年攻柏林則陣亡 3 萬人、坦克損失逾 2,400 輛。
文章進一步以台海局勢為例指出,台灣軍方同樣發展多種無人化裝備,若解放軍未從俄軍戰術失誤中汲取教訓,在未來可能的「收台行動」中採取高損耗、正面強攻的方式,恐怕將付出沉重代價。
「科羅廖夫」強調,解放軍歷來強調靈活機動作戰,早在 1947 年便提出「十大軍事原則」,主張以少勝多、以弱制強,這些戰略思想在未來戰場仍具指導意義。但若未能在無人機與 AI 等領域取得技術與規模優勢,也不繼續發展反無人機系統,那麼再靈活的戰術也難挽頹勢。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