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鼻塞、流黃鼻涕治2個月都不好竟是鼻咽癌!醫曝5症狀 鼻涕血絲單側耳鳴最可怕

健康2.0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11小時前

鼻塞、黃鼻涕倒流竟然是癌症徵兆?有醫師表示,1位50多歲女病人因為長期鼻塞、流黃鼻涕,打呼愈來愈大聲求診,她指出已經在診所看了1、2個月都沒治好,結果鼻咽內視鏡一看,竟然是鼻咽癌,提醒民眾如果鼻塞又流黃鼻涕連看醫師1、2個月都不好,務必注意病情鐵定不單純。

50歲女鼻塞、打呼治快2個月都沒效 竟是鼻咽癌

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近日在臉書分享,50多歲女病患抱怨長期鼻塞、黃鼻涕倒流,打呼聲甚至大到老公跑到客廳睡沙發。但是她在一般診所看快兩個月,醫師幫她換了抗生素治療都沒改善。

聽完這位病人的症狀後,陳亮宇馬上幫她做了鼻咽內視鏡檢查,發現她鼻咽部的後方,長出一個鼻咽腫瘤,後來切片化驗,結果出爐是惡性,確診鼻咽癌,趕快將她轉診到大醫院。陳亮宇提醒,若鼻塞或流黃鼻涕吃藥沒效果,可能是更嚴重的疾病,應盡快就醫評估,切勿拖延。

台灣是鼻咽癌好發地區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頭頸部腫瘤中心召集人侯思任表示,台灣是鼻咽癌好發地區,上述情況並不少見。這位女性病人是以打呼及長期鼻塞、黃鼻涕倒流的症狀出現,但其實根據臨床統計,鼻咽癌常見症狀並不是打呼,而是以下5種:

  • 脖子摸到無痛腫塊

  • 鼻涕或起床第一口痰有血絲

  • 單側鼻塞、鼻漏

  • 單側耳鳴或耳塞感,有些伴隨聽力下降

  • 單側頭痛等頭頸部疼痛

由於台灣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病患眾多,持續性長期鼻塞雖須提高警覺,但也不要過度恐慌,如果無其他症狀如鼻涕或痰有血絲、單側耳鳴等,經醫師診斷排除問題,不必過度擔心,但也應儘量控制過敏情形。

鼻咽癌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侯思任指出,鼻咽癌的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包括:

  • 遺傳及區域性:全球好發地區為東南亞、福建、廣東、香港、台灣,其次為中非,好發族群為華人、愛斯基摩人、美國印第安裔等。

  • 飲食習慣:醃漬品攝取量高,例如幼年多吃鹹魚及多吃罐頭蔬果也與鼻咽癌發生有關。

  • EB病毒感染:幾乎所有鼻咽癌病患都有EB病毒陽性。

  • 工作場所長期吸入木屑或甲醛、吸菸等

及早發現提高治癒率

侯思任強調,若從頸部腫大被發現,通常已是二、三期的鼻咽癌。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1997年的分類,第一期腫瘤僅侷限在鼻咽腔;第二期侵犯鼻腔或口咽,或一側頸部有小於6公分的轉移性淋巴結;第三期腫瘤侵犯顱底骨頭或鼻竇,或兩側頸部有小於6公分的轉移性淋巴結;第四期則侵入腦內、腦神經、下咽、眼窩,或頸部有大於6公分的淋巴結。

他提醒,若發現鼻涕或早上第一口痰有血絲,應立即就醫,此時腫瘤可能仍侷限在鼻咽腔第一期,僅需放射線電療即可治療。上周該院即收治一名35歲年輕女性,因鼻涕常見血絲檢查,內視鏡發現出血並經切片確診,所幸仍屬早期,推估預後應該不錯。

鼻咽癌家族史者應定期篩檢

此外,鼻咽癌多有家族史,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若一人罹癌,其直系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皆應接受檢查,日後也須注意定期篩檢。

侯思任說明,罹患鼻咽癌無需恐慌,台灣因為治療有經驗,各期別平均五年存活率達五成以上,早期更高,甚至可以完全治癒。隨著化學藥物和標靶藥物研發進步,即使第四期全身多處轉移,臨床上仍有許多病患存活超過十年並持續健康追蹤中。

復發病患雖然情況較為棘手,但現今可嘗試結合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仍有機會延長壽命。提醒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切勿輕忽,應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良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侯思任醫師.陳亮宇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血糖高容易口渴不是糖尿病!竟是癌王前兆 胰臟癌20年增4倍

百萬癌藥費用免了!健保給付「魔術子彈」 千名乳癌病友受惠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20多歲同事腸癌末期 30歲男竟也中!醫揭危險因子

三立新聞網
02

不是缺鈣也不是熱!醫曝「夏天抽筋真凶」 半夜痛醒快這樣做

常春月刊
03

不是多吃少動!研究:「1生活習慣」增加73%肥胖機率

三立新聞網
04

30歲養生男不菸酒!「1症狀」發現大腸息肉 醫驚:再晚恐癌變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