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如何改變現狀?別再相信偏方!知名教師教你「1招」讓恐懼成為動力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20日02:00 • Uho編輯部

你知道如何改變現狀嗎?曾擔任中國選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奇葩說》參賽選手,知名英語教學專家艾力於《看得越遠,走得越直》一書中,憑藉自身經歷和感悟,以溫暖的話語和犀利的觀點,帶領讀者找準目標,一步步踏實成長,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以下為原書摘文:

如何改變現狀?這個問題在知乎的搜尋排行榜上常年名列前茅。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外部環境已經讓我們喘不過氣,而更多時候,真正讓人感到無力與絕望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我們常常會發現,無論怎麼努力,自己似乎還是那個「老樣子」——不管怎麼努力減肥,體重就是減不下來;不管怎麼用功學習,成績就是沒有提升;不管怎麼勤奮工作,工資就是一點都不漲⋯⋯而諷刺的是,有些事情看起來根本不用怎麼努力,卻總是輕而易舉地發生改變,例如信用卡每月的欠款越變越多,或是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日益惡化。改變是件痛苦且艱難的事。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會不斷地尋找各種方法來突破現狀。

改變人生別再相信偏方

在各種改變現狀的方法中,最容易出現的一種「偏方」,是那些聲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實現改變的方法。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各種廣告,號稱不需節食、不用運動也能輕鬆瘦身的減肥藥,還有各種標榜「XX天獲得巨大改變」的速成課程,但如果這些方法真的有效,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花錢報名、努力實踐、辛苦堅持,只為改變自己的人生呢?

就拿減肥藥來說,有些產品的確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一些減重效果,但往往也伴隨著代價與風險。說來不怕大家笑話,我當年最胖的時候,也曾嘗試使用過某種能夠阻斷人體對油脂吸收的神奇減肥藥,簡單來說,如果你中午吃了一份水煮魚,半個小時後就會開始排出油脂。我當時心想,這也太厲害了吧!真的像是把所有油都排出來了,感覺非常神奇。

後來才發現,這種藥多多少少都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而且減重效果也未必理想。第一,讓人變胖的元凶其實不是油脂,而是糖分。第二,吃了這種藥後,你必須時刻準備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狀況」。

我有次就發生了意外情況,那天我正好穿了白色的褲子,在排氣的時候過於用力,後果可想而知⋯⋯所以,就算你吃的減肥藥真的沒有任何副作用,你還是得為此付出某種代價。從另一個角度說,那些完全「不勞而獲」的改變,通常也持續不了多久。

有人做過統計,中彩券的人當中,有超過8成的人在3年內就會回歸原來的生活狀態。有些人中彩券後,一夜致富,突如其來的財富瞬間顛覆了他們原本的生活節奏與習慣,也釋放出內心長期壓抑的慾望與衝動。等錢花光之後,壞習慣卻養成了,要再改變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無法與他的財富匹配,就算天上砸下金山銀山,這些錢也只是幸福的詛咒,讓人如同掉進了美麗卻危險的陷阱,再也爬不出來。往往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容易失去,你靠運氣賺的錢,終究會因為實力不夠,而原封不動地賠回去。

恐懼盡頭是成長的起點

改變需要付出代價,而這個代價的大小,往往與你想獲得的改變成正比,你想改變得越多,就必須付出越大的代價;你改變得越少,所需的代價也相對較小。你願意為自己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就會收穫什麼樣的結果。

這個代價,可能是那些你過去不願面對、不敢嘗試、甚至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很可能是你曾經習以為常、如今卻必須割捨的過去。想要真正改變,就需要我們主動去挑戰那些「不想做」、「不敢做」、「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也必須勇敢面對與克服內心的恐懼。

恐懼是深植人類腦中的生存機制。因為恐懼,我們才能居安思危;因為恐懼,我們才有憂患意識和敬畏之心;因為恐懼,我們才能規避風險⋯⋯恐懼大多源於「不可控」因素,人們總是在掌握一切的情況下感到心安,一旦面臨超出預期、不可控的情況,就會出現恐懼。

雖然現代人類已不需要面對洪水猛獸這類實質性的生存危機,但許多抽象而虛無的恐懼,其威力絲毫不遜色於洪水猛獸。說白了,所有超出我們控制、未在計畫內的事情,幾乎都會產生令人害怕的感覺。

比如說:報告完成不了怎麼辦?付出的努力沒有回報怎麼辦?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怎麼辦⋯⋯我們的大腦其實很難區分不同性質的恐懼,而正是這些各式各樣的恐懼,才導致我們遲遲無法行動,進而無法改變。

唯有克服恐懼,我們才有能力承擔改變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進而獲得改變的機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也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克服恐懼是改變的第一步。

開啟改變之門的是恐懼

改變,就是勇敢打開恐懼的大門。開門的方法有兩種:要麼直接把它踹開,要麼用鑰匙把它打開。踹門的方式簡單粗暴,指的是以強大的意志力直接戰勝恐懼,或者說是「用更大的恐懼去對抗眼前的恐懼」。

這就是為什麼往往那些健康因肥胖而受到嚴重危害的人,反而在減肥方面最有效果。比如糖尿病很嚴重的患者,當醫生告訴他們「再不減重就可能會截肢或危及生命」時,他們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動力去改變,因為如果不行動,後果就是致命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學習動力最強呢?答案是高三的學生、大四的畢業生、即將失業的人⋯⋯當一個人看不到出路,或正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對未來產生強烈的不安與恐懼時,反而會讓他們更積極地去改變現狀。

然而,大部分人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不到最後一刻不採取行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人難以改變—因為大部分人並沒有真正走到懸崖邊緣,並未對現狀產生足夠的恐懼。

我的導師羅振宇老師經常被人批評是在「販賣焦慮」,其實他也希望能心平氣和地跟大家講述積極改變的大道理,鼓勵大家多學習才能變得更優秀⋯⋯然而,光用正面的說教,往往無法讓人產生行動力,只能採取「負面激勵」的方式,喚起人們內心的危機感,讓大家意識到「變則生,不變則死」的急迫性。

透過恐懼來推動改變,其實關鍵不在於告訴對方改變後會有多好,而是要讓他真正感受到,如果不改變,後果會有多嚴重。就好像勸人戒菸一樣,若只是對他說「戒菸對身體好」是沒有什麼效果的,但如果告訴他「吸菸會導致肺癌、造成各種不可逆的健康損害」,他可能會馬上掐滅手中的香菸。因此,「以恐懼去戰勝恐懼」的確是一種改變現狀的有效方式。

關注成長,比關注成功更重要

於那些即使不改變也能維持現狀,但如果改變將會對自身發展有所幫助的人來說,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更適合他們:

  • 第1種,替自己立下目標,並公開宣示。我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每當我想做出某個改變,就會在他人面前把目標說出來,把話放出去。當年立志要減肥的時候,我曾說「如果練不出6塊腹肌,就幫每個人儲值100元電話費」。既然外界沒有給我足夠的壓力和恐懼,那就給自己創造壓力。立下目標,就是替自己設計一個「恐懼」,然後想盡辦法戰勝它。
  • 第2種,專注於改變的過程。很多人在設定好目標以後,容易陷入「能不能達成」、「會不會失敗」的焦慮當中。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最終不只會消耗心力,也會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其如此,不如把專注力放在當下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把時間花在改變的行動上。
  • 第3種,以終為始,把當下作為累積的起點。事實上,我們每天腦中都會閃過無數次想要改變的念頭,但真正決定要付諸行動的,往往是那短短的一瞬間。而那個瞬間,就是改變的起點。

關注成長,比關注成功更重要。關注成長,就是關注每天的日積月累,而非眼前的成就或剩下多少籌碼。很多時候,所謂的改變,並不是積極高效能的爆發,而是一種「以終為始」的長期準備。

當你能明確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怎麼樣、當你清楚知道自己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知道自己與終點之間具體差距在哪裡,即便一開始的步伐混亂、節奏緩慢,只要持續朝著終點的方向努力,總有一天會抵達。

我身邊那些創業成功的朋友,都是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已經規畫好未來的方向:哪一天要上市、哪一天讓公司被收購,並從那時候開始倒計時。「以終為始」可以確保行動的正確性,在採取行動前,做好全面的分析,並以此推導出正確的行動方案與策略。「以終為始」還可以提高實現目標的效率。因為當你的行動方向明確,在過程中可以少走彎路,減少資源浪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改變現狀,那麼他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行動。因為行動可以讓人找到自我,讓人不再被動;讓人拋棄過去的拖延與懶散;可以讓人樹立主動積極的態度,也會逐漸強化內心的信念⋯⋯改變現狀,請從下一秒開始,不要再等明天、更不要等一年,正如那句話所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本文摘自/看得越遠,走得越直:沒空在角落哭泣,找好人生座標,我獨自升級!/野人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