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船人到設計師 陳志剛的藤藝傳奇人生
原本是個「行船人」的陳志剛,在海外走了一大圈,覺得最可貴的文化,還是自己最熟悉的「臺灣味」。回到臺灣,發現那份他朝思暮想的情懷,就蘊藏在最自然的藤竹文化。故鄉的殷殷呼喚,終讓陳志剛成為當代藤竹家具的設計師,現在也是臺灣家具產業協會的理事長。
進入長榮海運,行遍歐洲十餘國
61歲的陳志剛從小嚮往行船人的生活,尤其是可以跑遍全世界的商船,一來賺的錢多,還能滿足愛玩的個性。國立高雄海專(現今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輪機工程科畢業後,陳志剛順利進入長榮海運,24歲第一次上船,就在船上待了一整年,走過歐洲10幾個國家,讓他大開眼界。
陳志剛說,他喜歡歐洲濃厚的人文氣息,每到一個城市,就去逛逛巷弄,尋訪各種工坊,找不同工藝的職人聊天,感受他們的生活。他最感動的是,歐洲許多工藝職人都很懂得生活,下午茶時間一到就休息,享受真正的「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是他夢寐以求的生活境界。
離開走遍世界的長榮海運,存了一些錢,有了轉行念頭,縈繞腦海的人文情懷,讓他朝思暮想找份「工作即生活」的職業。有次逛街經過一間連鎖家具店,專賣很有質感的藤家具,店家貼布告徵求月薪1萬6,000元的儲備幹部,和他近8萬元的待遇落差很大,但可塑性高的藤很吸引他,陳志剛內心非常糾結,幾經思慮,情感還是戰勝理性,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自創「藤竹工坊」,成為藤藝職人
陳志剛在這家連鎖家具店做了11年,從銷售做到副總,曾帶領200位員工開展20幾家店,自己也學到了家具設計,讓他成了臺灣藤藝職人,進而自創「藤竹工坊」品牌。
他喜歡藤竹家具的原因,主要是材料來自大自然,又要靠手工製作,很有人的溫度,別具人文情懷,很符合他喜愛「臺灣味」文化的理念。
陳志剛自己創業後,設計的藤竹家具講求人文精神內涵,並非以一般家庭為對象,主要針對富含人文氣息的飯店、民宿、休閒餐廳及教育場所。他認為,藤竹的美,不只是外型,而是一種思維模式。他說:「藤的彈性、竹的剛韌,材質的特性與手工溫度結合,加上設計師及創作技術的美好心性,便能創造出令人驚艷的空間語言與文化底蘊。」
藤製圓凳,實用輕巧
陳志剛為臺南市知名冰店「南埕衖事」設計的藤製品〈圓凳〉,3月底至6月底在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舉行的《手路Tshiú-Lōo》島編生活藤工藝展中展示,是他為商家與藤編工藝師沈茂來結合設計製作雙贏的代表作之一。這張36x38公分的圓凳,設計製作點子來自在地著名臺南擔仔麵較一般低矮的凳子,由於造型簡單輕巧,10張圓凳堆成一疊,很容易收納。不但節省空間,從地面打燈,光影投射在牆面上,形成有趣的裝置藝術,顧客看上喜歡,還可以成為商品,為店家增加另一筆收入。
另一件在纖博館大廳的裝置作品《小宇宙》,是陳志剛和沈茂來、紙塑藝術暨花藝設計師奚遠緣共同構思和現地創作,以各種大小不同的藤圈和S形藤條,點綴再生紙材捏塑而成的紙藝作品,造型如蝶蛹、貝殼和水滴等,就像幾何線條和有機生命之間的對話,讓觀眾體驗藤材從實用到美學的轉化,重新認識多元面貌的藤藝。
本文授權轉載於《文化臺中》,更多內容請按此。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