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全球減塑談判 世界美景日內瓦湖也深陷汙染危機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會議昨(5)日起在瑞士日內瓦登場。作為本次談判的主辦城市,日內瓦一向以潔淨街景、完善公共設施與嚴格環保政策聞名,被譽為全球最乾淨的城市之一。然而,日內瓦市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標日內瓦湖,近年卻被檢測出含有大量塑膠微粒。
日內瓦市長戈麥斯(Alfonso Gomez)坦言,無論是湖區或市區街道,皆面臨日益嚴峻的塑膠汙染挑戰。僅日內瓦湖一年就需清除超過100公噸垃圾,其中塑膠廢棄物的比例在短短數年間已翻倍成長,反映出一次性塑膠製品過度使用所帶來的環境壓力。
日內瓦湖是西歐最大的湖泊之一,橫跨瑞士與法國兩國,湖形略呈新月,長約75公里、最寬達14公里,最深處達330米。湖區四季氣候宜人,坐擁壯麗阿爾卑斯山景與潔淨湖水,為著名的風景區與度假勝地。湖面上矗立的日內瓦大噴泉(Jet d’Eau)更是城市象徵,每年吸引許多旅客造訪。
但看似純淨無瑕的水域,近年卻被檢測出湖中含有大量塑膠微粒。由瑞士與法國聯合成立的日內瓦湖保護協會,在2021至2022年間,從兩國25處海灘採樣檢測發現,每平方公尺平均含有約7600個塑膠微粒,約6成為洗衣或衣物磨損產生的塑膠合成纖維,其餘4成則來自肉眼可見的碎片,如食物包裝、菸蒂與工業塑膠顆粒。
市長戈麥斯日前出席一場由「日內瓦環境網絡」(Geneva Environment Network)舉辦的塑膠汙染座談會指出,日內瓦湖每年清除的垃圾量超過百噸,其中塑膠垃圾的占比在短短數年間已翻倍成長。市區公園、街道與生活廢棄物中,也普遍可見大量一次性塑膠製品殘留。他直言,塑膠的過度使用不僅危害人體健康,更加劇氣候危機,已成為過度消費與忽視地球極限的具體象徵。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說,日內瓦湖的水源除了來自阿爾卑斯山脈的乾淨山水外,還有主要河流隆河匯集,無論是天然形成或經人工整治的水道,河川本身即扮演廢棄物流動與輸送的重要角色,尤其在人口集中地區,更可能成傳送廢棄物與汙染的渠道。
許瑞峯進一步說,塑膠的特殊性也加劇汙染情況,相較於其他有機物質,塑膠不易氧化、難以自然分解,在環境中可能需耗費數十年至百年以上才會降解。一旦進入封閉或半封閉水體如湖泊,這些微小但難分解的汙染物便會長期累積。加上河川每日不間斷地將汙染物輸送入湖,而湖泊本身的「代謝速率」極低,最後導致汙染濃度隨時間推移逐漸升高。
許瑞峯表示,從日內瓦湖到全球,塑膠汙染的警鐘已經敲響,但解方並非一蹴可幾,必須仰賴全民意識的轉變與政策面的長期投入。唯有提升民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減少對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依賴,加上政府從制度面進行精準治理,才能從源頭有效攔阻塑膠流入水體。
許瑞峯指出,當塑膠分解成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粒後,將更難回收與監控,也將大幅提高治理成本,對生態與人類健康構成長期隱憂。
許瑞峯也呼籲,各國應建立長期且系統性的監測機制,並推動跨國、跨域合作,因為一國的塑膠廢棄物,可能順著洋流漂流數千公里,最終影響的是另一國的海岸與生態。唯有全球共同承擔、協力應對,才有可能緩解這場橫跨國界的汙染危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