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壞時間已過 學者:傳產下半年有望緩步復甦
受到終端市場需求不振、中國產能供給過剩衝擊,傳產陷入負成長窘境。不過,學者今天(21日)分析,中國近期已祭出政策,試圖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且新台幣匯率近期開始走貶,搭配政府針對受美國關稅衝擊的產業祭出紓困措施,傳產最壞的時間已過,且利空出盡,下半年應可慢慢復甦。
據經濟部公布最新統計數據,受國際政經局勢不穩、終端需求不振,加上中國過剩產能外溢,台灣多項傳產今年接單表現持續衰退,累計今年1到7月來看,基本金屬業接單年減9.9%,塑橡膠製品減幅9.7%,化學品年減6.1%,僅機械業受惠於半導體擴產投資、自動化設備需求帶動,1到7月接單年增5.6%。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21日受訪時分析,當前傳產雖面臨美國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中國產能過剩等挑戰,不過,台灣外銷產品以資通訊高科技產品居多,比重達到7成,而剩餘3成傳產也並非全以美國為主力市場,受關稅衝擊產業、家數沒有外界所言那麼多,只要政府趕緊協助受創產業,應可度過難關。
至於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孫明德指出,中國政府已開始推動「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試圖減少其國內產能,有助於水泥、鋼鐵、石化等傳產市場價格回穩,整體來說,台灣傳產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他說:『(原音)我覺得目前傳產的壞消息應該已經大概利空出盡了,目前看起來往好的一個方向走。一方面是中國開始防內卷減少產能,另外一個就是美國的關稅其實殺傷力沒有那麼強,政府的補救措施,加上最近的貨幣也開始穩定,應該對於傳產來說,他的業績還有獲利的穩定會有一定的幫助。』
孫明德強調,雖然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反內卷政策效果何時顯現難以判斷,但總歸是已著手處理,是好的開始,下半年傳產逐漸迎來復甦仍舊可期。(編輯:沈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