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觀點》北戴河:沒有會議,只有夏躁聽床
Newtalk新聞
每到盛夏,北京政壇便進入一種「聽風辨變」的集體躁動。今年尤為異常,傳聞熱浪從五月起便開始升溫,至北戴河度假城達到頂點。從「82軍進駐」到「習近平退位」,各種版本的「內部接班名單」與「政變劇本」層出不窮,坊間八卦與輿論想像編織出一場場紙上政變,網路輿情宛如提前步入宮鬥高潮。
然而,當中共官媒丟出唯一一則北戴河消息時,場面卻冷得如止水:蔡奇代表習近平前往北戴河,看望正在休假的專家學者,轉達問候後悄然離去。沒有高層會議,沒有派系角力,沒有絲毫政策訊號的火花——只有一場制度化、流程化的例行慰問。外界聽床聽得汗流浹背,屋內卻靜若禪房。
曾幾何時,北戴河是中共紅牆政治的「夏都」。毛澤東時代,因為退居二線,砲打中央,所以北戴河成爲毛澤東的基地,這裡曾催生大躍進,也上演過權力鬥爭的煙硝;文革期間則一度冰封;鄧小平恢復北戴河夏季辦公,江澤民時期加以延續,讓這裡成為高層非正式協商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元老政治」的黃金年代,退休大佬們在海風中密談國是,影響人事佈局與政策走向。
到了胡錦濤時代,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北戴河辦公制度正式取消,轉型為退休幹部的安養空間。儘管制度性會議不復存在,胡仍保留每年慰問元老的例行安排,權力與長老之間的象徵性互動尚存。
進入習近平時代,北戴河徹底從決策樞紐退化為「政治禁地」。沒有派系互動,沒有元老干政,更無制度內部的辯論空間。2022年,中共頒布《關於加強新時代離退休幹部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明文禁止所有退休幹部妄議大政、傳播政治性負面言論,甚至不得參與任何形式的非法組織活動。這不僅是紀律上的約束,更是對北戴河「政治風向球」功能的徹底封印。
如今的北戴河,只剩下一套排演妥當的劇碼:政治局常委出場,探訪高科技與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者,象徵知識與權力的「親密關係」。但實質上,這只是「專家休假制度」的延續,既無議政功能,也無政策溝通,更非政變預演。這場優雅而平靜的秀,是演給人民看的,是演給國際社會與歷史觀看的「穩定劇場」。
北戴河早已從紅牆政治的側門退場,淪為舞台佈景。它不再是宮廷暗戰的交會點,而是一座去政治化的象徵性儀式場。真正的決策,早已轉進中南海的密室;而北戴河,則只是用來展示穩定、輸出忠誠、象徵榮耀加冕的「裝置空間」。
與其繼續沉迷於「北戴河政變論」的幻想,不如直視這個赤裸的現實:在「定於一尊」的統治邏輯下,北戴河早已失去了政治重量與歷史懸念。傳言往往比真相精彩,真相則往往冰冷無趣:這裡,只有海風與紀律,沒有辯論;只有儀式,沒有實權;只有夏躁,沒有風暴。
這正是當代中國政治的吊詭所在:權力不再源於制度博弈,而是由一人定音,一套機器複誦。人民仍習慣性地「聽風」、揣測風向,卻未察覺這早已是一場不需觀眾的政治劇場。或許,那些「聽風入夏」的戲碼,只是集體懷舊的投射,是人民在制度失語中的心理補償。
北戴河,不再是劇情發生地,而是歷史劇情的終止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