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核貸3類爭議頻傳 新青安違約風險升高
房市轉向低迷,引發房貸核貸風波,近期金管會頻頻接獲申訴案件,孳生貸不到款的質疑。同時,新青安貸款申請者也因核貸成數未如預期,以致違約風險升高。對此,金管會已要求銀行公會與各銀行總行成立單一申訴窗口,妥善處理相關糾紛;財政部則出面說明新青安申貸與核貸標準,呼籲民眾理性評估財務能力,避免因資金缺口衍生風險。
銀行房貸收緊、民眾申貸困難,引起各界關注。據金管會統計,近半年內已收到約30件申訴案件,主要集中在3大類房貸,包括「首購」、「自住」及「已承諾」。為強化爭議處理機制,銀行公會及各銀行總行設立「單一申訴窗口」,民眾若遇類似問題,可透過銀行公會網站查詢總行聯絡方式,或撥打專線(02)8596-2345反映,也可洽金管會客服進一步詢問。
金管會表示,這些申訴案件中,有些與新青安政策、央行限貸令有關,也不乏涉及撥款遲緩,或貸款成數與期望落差的紛爭。針對特定個案,銀行會評估是否屬於首購等優先類別,先行處理並說明原因,避免誤解與延誤。
同時,金管會重申2項「不得」原則,分別為銀行「不得」強迫民眾搭售房貸壽險;「不得」以誇大或不實方式勸誘辦理貸款。若民眾遇到不當情形,應立即申訴。為協助購屋族取得房貸資訊,銀行公會於去(2024)年9月建置「銀行購置住宅貸款資訊揭露專區」,公布各行剩餘可承做額度及諮詢管道。據目前揭露情況,多數銀行尚有承作空間。
近日媒體報導,有民眾在申辦新青安貸款時,因銀行實際核貸成數低於預期,導致資金出現缺口而無法如期付款,可能造成違約。財政部回應,新青安貸款原本即以協助無自有住宅的家戶為設計初衷,提供最高8成貸款、利率補貼及延長年限等優惠措施,截至2025年6月底已核貸超過12.5萬戶,合計金額逾9,650億元。
至於銀行對預售屋交屋時的核貸條件,是根據市場行情、屋況、實勘結果與鑑價結果多元評估,並不以預售合約價格為唯一依據,也排除對未來行情的期待性考量。財政部強調,新青安雖非央行限貸對象,但仍須遵守金融主管機關規範,包括銀行法第72條之2對不動產貸款的總量管控、公股銀行額度滾動檢討、金融授信原則及信用評等規定,核貸與否須綜合考量借款人信用、負債比與還款能力。
為因應部分銀行額度吃緊問題,財政部也要求公股銀行間啟動轉介機制,將案件轉由仍有額度的銀行承作,並同步透過銀行公會揭露可承作額度資訊與設立專線,讓民眾能及時掌握資源。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