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業中國市場縮水 授信與投資同步下修
兩岸關係緊張,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投資減碼。金管會公布最新統計,截至今(2025)年6月底,國內金融三業對中國曝險總額降至新台幣8,079.5億元,較去(2024)年同期下滑逾2,100億元,續創新低,年減幅高達20.84%。其中,銀行業為主要曝險來源,占比超過9成,金額為7,493.7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361.61億元驟降1,867.85億元。
在個別銀行方面,中信銀對中曝險金額最高,達1,738億元,一家公司即占整體銀行業曝險金額的23.2%。其次為台北富邦908億元、台新銀行602億元,分別位居第2、3名,永豐銀行則以557億元名列第4。
金管會指出,銀行業對中曝險比重大幅下挫,主要受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房地產風險提高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影響,國銀在授信、投資及資金調度方面,轉而採取保守策略,強化風險控管。
就曝險項目結構觀察,授信仍為最大宗,來到4,977.99億元,年跌1,223億元;其次為投資部位1,979億元,資金拆存536億元。3項規模皆較去年同期明顯縮減,其中資金拆存的降幅最大,達到37.84%。
曝險占銀行淨值的比率亦同步降低,截至6月底為15.2%,顯著低於去年的20.3%。金管會表示,這顯示國銀整體風險集中度已有效分散,若維持現行趨勢,預期7月底數據可能跌破8,000億元關卡。
保險業部分,截至6月底,壽險業對大陸有價證券的投資金額為499億元,占可運用資金比僅0.15%,相較去年同期的703億元,下探29%。產險業則已無任何對中曝險。金管會分析,壽險公司面對中國經濟與政治風險升溫,繼續調整資產配置方向,轉向較穩健市場。
證券及期貨投信業方面,6月底對陸曝險金額為86.74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42.07億元少了55.33億元,滑落近4成,占淨值比亦由1.88%降至1.10%。金管會說明,減幅主要來自證券商財務性投資部位縮水,反映業者對信用利差與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審慎評估。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