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現金與消費券 台韓同樣撒錢刺激消費但策略大不同
面對經濟成長放緩與民間消費力道不足,台灣與南韓近期不約而同推出「全民發放」政策,不過兩國在政策設計與執行細節上各有不同。
台灣鎖定直接普發新台幣 1 萬元,人人有獎;南韓則選擇限制用途的消費券式補助。兩者雖同樣希望刺激內需、穩定經濟,但執行進度與挑戰也反映了各自的政治與行政現實。
台灣:全民1萬元不排富,朝野對峙拖延使執行壓力大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確定將普發每位國民1萬元現金,並未設置排富條款,全民皆有資格領取。依三讀條文,行政院必須在 2025年10 月31 日前完成發放,經費預計由約 2,350 億元特別預算支應。
普發現金政策本就爭議良多,原本行政院態度模糊,並有傳言將制定排富條件,但最後行政院仍表態尊重立法院決議,不會提出覆議,也會依條文內容辦理。
但由於發放對象龐大、管道多元,加上需要進行系統建置與行政流程安排,財政部坦言作業期程可能需時1至3個月,短時間內要完成全民發放,確實存在時間壓力;另有官員指出,雖然不排除在必要時就相關法條向司法院聲請釋憲,但不會因此延遲政策執行。
至於未來領取方式可望包括線上申請入帳、ATM 領取、郵局或金融機構臨櫃辦理等,確切細節仍在規劃中。
這項普發政策的推動過程也跟台灣的政治氛圍息息相關。不過,由於不設排富條款,雖簡化了發放作業,另一方面也引發社會上對資源分配公平性、以及普發政策的正當性等討論。不過在朝野政治攻防下,最終仍以「全民普發」的方式定案,重點轉向如何如期落實到位。
南韓:分兩輪發放、金額依身分別有異,鎖定中小商家消費
另一方面,南韓政府也在今(114)年夏天啟動「惠民消費券」計畫,採分兩輪發放,形式雖接近現金補助,但附帶消費用途與期限限制,目的在短期內刺激民間支出,並扶持中小商家。
根據南韓政府網站說明,第一輪自7月21日開放申請,至9月12日截止,對象為截至 6 月 18 日居住在南韓的國民及部分符合條件的外籍居民。金額依身分別不同,一般民眾可領 15 萬韓元,低收入或單親家庭 30 萬韓元,基本生活保障對象 40 萬韓元;非首都圈居民可額外獲 3 萬韓元,人口減少地區再加 5 萬韓元。
根據《BusinessKorea》報導,開放申請第四天,全國已累計 2,890 萬人完成申請,發放金額達 5.22 兆韓元,申請率達 57.1%。其中,使用信用卡或金融卡領取的佔比最高,達 74%;其次為地方愛心禮券(17.1%)與預付卡(8.8%)。
第二輪則將於9月22日啟動,規模較小,並且僅向收入排名約九成以內的國民,也就是除去前10%高收入的民眾每人發放10萬韓元。但如何排富細部仍在討論中。
《中央日報》指出,行政安全部將與保健福祉部及國民健康保險公團協商,討論如何排除約10%的對象,判斷標準將不僅止於單純的收入高低,也會考慮到資產情況,例如避免擁有多套高價房產,但申報收入偏低者被納入。
官方尚未確定最終門檻,但可能參考 2021 年新冠疫情期間「共生國民補助」的做法,當時是以個人繳納健康保險費的家庭合併金額為基準,並排除持有高額資產(如金融所得逾 2,000 萬韓元等)的人群。
該計畫雖名義上排除了收入前 20% 的家庭,但因對單身與雙薪家庭放寬條件,最終實際排除比例約為 12%。剛好與此次第二輪消費券排除比例預計約 10%,與先前規模相近。
南韓的惠民消費券必須用於傳統市場、小商店、餐飲、美容美髮、藥局等中小商家,且有效期限至 11 月 30 日,逾期失效,與直接普發現金相比,更具政策導向性,也確保資金快速回流到地方經濟與小型業者手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