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輝達!北京預計2027達到100%AI晶片自足率 寒武紀股價5天飆45%
《日經亞洲評論》等外媒報導,中國主要城市政府效仿北京中央政府,試圖加緊努力實現2027年至少70%的人工智慧(AI)晶片自給自足率,試圖重塑美國主導的供應鏈,削弱美商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的霸主地位。
即使華盛頓批准輝達AI晶片H20出口中國的許可,但是中國仍然加速推進人工智慧晶片的自主化,中國政府支持的項目正在制定目標,強制要求2年多內資料中心從中國國內生產商採購高達70%的AI晶片,這是北京努力與美國技術脫鉤的顯著升級。
主要地方政府制定AI晶片自足率目標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各個主要地方政府在制定富有野心的目標:上海市力爭2027年實現70%的資料中心晶片國產化或自主設計,而北京更向前進一步,力爭到2027年實現100%完全自主化。
包括蘋果在內的大型資料中心所在地貴陽也制定目標,要求新建設施需要的晶片當中,90%必須來自中國本土供應商。
華為、寒武紀和壁仞科技(Biren)等中國本土半導體公司正在國家支持下擴大規模,但是由於美國對先進工具的出口管制,它們面臨嚴重的生產瓶頸。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力推晶片自主政策,以加強國家安全和戰略獨立性,只是與輝達的生態系統相比,中國目前的硬體和軟體存在局限性,這可能會減緩中國的AI發展。
為因應美國的出口管制,並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中國各級市政府和國家頒布指導辦法,力推積極的本土採購授權。
新政策要求AI晶片一半須購自本土企業
新政策制定目標,要求資料中心(中國AI雄心的支柱)至少一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高達70%的先進運算晶片,必須從中國國內供應商採購。這直接挑戰美國輝達公司(Nvidia)的市場主導地位,輝達的繪圖處理器(GPU、顯卡)已經成為訓練AI的全球標準模型。
此舉是中國更廣泛「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核心支柱,其推動力源於對國家安全和供應鏈的嚴重擔憂。知情人士透露,政府指令強力阻止市府採購輝達的H20等中國專用晶片,理由是擔心這類晶片存在漏洞,以及在關鍵基礎設施方面長期依賴地緣政治競爭對手,會帶來不穩定性。
受此影響,中國本土晶片設計企業接受國家資金的挹注,而且市場樂觀情緒奮起。
被稱為「輝達備胎」的中國領先的AI晶片設計公司寒武紀科技近期完成5.6億美元的融資,這筆資金注入,推動8月26日為止的5天內,股價狂飆45.1%或414元人民幣,報1,330.5元。
此舉旨在為華為昇騰系列晶片、寒武紀和壁仞科技等中國本土領導企業創造一個受保護的市場,使他們的技術更加成熟。一位因話題敏感、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表示:「你看到中國舉國上下都在努力打造本土AI硬體生態系統,政府發出的需求信號非常明確。」
然而,雄心壯志的自給自足目標與半導體製造業的殘酷現實形成強烈對比。儘管中國的晶片設計能力突飛猛進,迅速提升,但是具有競爭力的AI晶片量產能力卻受到嚴重限制。
中芯國際難以買到EUV,AI晶片產量受限
以美國為首的出口禁令使得中芯國際等中國晶圓代工廠無法獲得最先進的極紫外線(EUV)曝光機(中國稱為光刻機)。這種製造差距造成巨大的瓶頸。業界估計,中芯國際到2025年可能只能為華為生產約20萬個高階AI晶片,比起美國公司計畫生產的數千萬個,20萬顯得微不足道。
這對中國科技產業的直接影響是創新速度可能放緩。中國國產AI晶片效能雖然有所改進,但是在原始性能以及更重要的CUDA等周邊軟體生態系統的成熟度方面,仍落後輝達的產品。這可能會延緩中國下一代AI模型的開發,使中國本土企業在全球舞台上處於競爭劣勢。短期內,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科技公司試圖透過強調現有高階GPU庫存,來安撫市場,為轉型提供緩衝。
另一方面,輝達依賴資料中心晶片業務收入持續創紀錄,卻在中國面對這些強制規定,等於是遭逢越來越強的逆風。該公司已經為中國開發符合美國法規的降級版晶片,但是中國新的本土化規則將輝達產品邊緣化。
長期風險在於中國可能培育出一個平行的、封閉的AI硬體市場,最終可能挑戰西方的科技霸權,只是目前美中技術差距巨大,大多數分析師認為,要達到這種目標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