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報導》少子化的臺灣,為什麼有世界最多的試管多胞胎?社會學者與婦產科醫師談《多胞胎共和國》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05月03日04:00 • 發布於 05月03日04:00 • 阿潑

1985年4月16日,臺灣第一個試管嬰兒在榮總誕生。產下體重2800公克男嬰的張太太,因結婚多年無法懷孕,於1984年4月參加榮總的試管嬰兒實驗,並在這個有39名婦女參與的計畫中,成為驗孕陽性反應的第一人。就在張太太參與計畫整整一年後,「張小弟」成功呱呱落地,伴隨而來的是長達一週的報導熱潮。

新書分享會上,吳嘉苓介紹臺灣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時的新聞報導。(圖片:吳嘉苓提供)

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始於1978年,當時英國媒體稱其為「超級嬰兒」。這項技術解決不孕問題,成為希望的象徵。也是競逐國際科技地位的場域,各國無不希望憑藉成功打造第一個試管嬰兒,證明自己的國家能在「以科技為動力的現代世界中取得一席之地」。

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在新作《多胞胎共和國》中指出,當1982年新加坡宣布亞洲首位試管嬰兒即將問世後,臺灣就有媒體提出「我們顯然落後新加坡」的警示,「試管嬰兒的亞洲排名,儼然成為臺灣科技能力的指標。」

「試管嬰兒技術被譽為國家的驕傲與民族光榮。」吳嘉苓在書中轉述一位醫師對這項技術的意見:「人們對IVF(in vitro fertilization,體外受精)的技術討論很熱烈,認為能達成亞洲第一非常光榮,人工生殖在醫學生之間很熱門。」

儘管張小弟並非亞洲第一個試管嬰兒,但吳嘉苓認為,這位醫師對記憶中熱烈氣氛的描述非常準確。當時,「追求第一」的論述,將IVF從一個可能造成爭議的技術,轉化成充滿光環的新興科技。

「(亞洲第一)這個宣稱,顯示那時候我們真的好想生出試管嬰兒,來證明我們科技很不錯。」4月19日,即「張小弟」40歲生日過後3天,吳嘉苓在《多胞胎共和國》的新書分享會上說,當時的臺灣因為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有一種政治上風雨飄搖的淒涼感。憑著體育表現、經濟發展和科技研發,努力追求「亞洲第一」,在這樣的心態下,試管嬰兒的成功孕產,對臺灣社會而言就是光榮的事。

儘管IVF這樣的新科技為許多難孕夫婦帶來新的希望,但其中隱藏的問題與健康風險,卻少有揭露。為此,吳嘉苓透過百場深度訪談與15年的田野調查,探索人工生殖技術的發展與問題,也記錄受孕母親的經歷、挑戰與掙扎。2023年出版英文專書《Making Multiple Babies》後,吳嘉苓花了不少時間針對中文譯稿進行增修,終於在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滿40年之際推出中文版。

這場新書分享會以「試管嬰兒、國家光榮與醫療競爭:臺灣如何成為多胞胎國度?」為題,簡要地帶出《多胞胎共和國》的問題意識和故事背景——儘管張小弟無法登上「亞洲第一」的位置,但臺灣的每次療程平均的胚胎植入數,確實是世界第一無誤。

吳嘉苓坦言,會做這個研究、寫這本書,源於韓國學者河政玉在2005年時的提問:「為什麼臺灣要植入這麼多胚胎?」

這和試管嬰兒的操作程序有關:卵子在體外受精培養成胚胎後,植入子宮,當胚胎著床,便是成功懷孕。為了增加成功率,臺灣不孕科醫師往往會一次植入複數胚胎。

「如果算出平均數的話,臺灣平均植入4.07個胚胎,是世界最多。」長期投入孕產研究的吳嘉苓原本不知道這件事,經過河政玉這一問,才知臺灣的平均胚胎植入數量遠高於其他國家。「我們常說好想贏韓國,這個時候就贏韓國了,但似乎贏得不太名譽。」

國際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數據工作小組(IWGRAR)於2002年公布的1998年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平均胚胎植入數目為4.07,是全世界最高。(圖表:吳嘉苓提供)

臺灣嬰兒出生率目前居於世界之末,但試管嬰兒多胞胎比率則高於多數國家,這便是植入過多胚胎導致。那麼,多胞胎會有什麼問題呢?

➤多胞胎孕產的風險與挑戰

吳嘉苓表示,多胞胎小孩不僅早產機率很高,也有得到腦性麻痺的可能,甚至曾有醫師在生殖醫學年會的演講中表示:「我們可能創造了幾百個腦麻家庭。」人們或許只看到娛樂節目裡多胞胎寶寶的可愛模樣,卻不知道在他們出生前,父母可能走過非常艱辛的過程,因為,「這個社會報喜不報憂。」

「那要我來報憂嗎?」新書分享會的與談人烏恩慈(烏烏醫師)坦言,自己當婦產科醫師之前,對雙胞胎或龍鳳胎也有浪漫的想像,而且大人「只要生一次就好」。直到當上專科醫師,收治許多高危險妊娠的案例,才意識到多胞胎孕婦的肚子會被撐得多大,絕大多數都得提早住院安胎,而且,早產比例非常高。她因而對不孕症科頗有微詞:「為什麼要植入這麼多胚胎?」

新書分享會上,吳嘉苓介紹因人工生殖科技而懷上多胞胎的案例之一。(吳嘉苓提供)

站在產科醫師的角度,烏恩慈難免質疑:「一次植入多個胚胎,若懷上多胞胎,流產和早產機率提高,又很可能要緊急剖腹,為什麼不一次放一個胚胎就好?反正放胚胎不需要打麻醉。」

不孕症科醫師的回應則是,臺灣的媽媽都很焦慮,都想要一次就成功。而且植入胚胎後需要驗孕,次數過多會讓女性患者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敗。

「我沒有想過女性要經歷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落空的心情。」烏恩慈發現,胚胎植入數量多少不只是人工生殖的技術,也隱含著女性想成為母親的焦慮,以及懷孕失敗帶來的自責。

烏恩慈明白,必須將每個女性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看待,但她認為,人工生殖的問題遠比想像複雜。作為醫師,她認為不能讓「懷多胞胎」僅被視為「好事」,也必須要強調「風險」。

她舉例,有一位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個案,為了懷孕,以保留子宮為前提治療後,再植入三個胚胎,胚胎也都順利著床並且長大。但由於這個媽媽體型肥胖又有糖尿病,加上三胞胎早產的機率幾乎是百分百,無論醫師如何勸說減胎,她都不願意,最後,三個孩子都沒有保住。

(圖片:衛城出版提供)

烏恩慈說她每每想起這件事,都會覺得對不起這個個案,也會懊惱,「對我來說,這就是刻意製造早產,作為高危險妊娠個案的常任醫師,就會一直想你為什麼不減胎?」

烏恩慈自知,這樣的想法是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只是,作為婦產科醫師,出於信念,仍得要如此強調——即使可能違背孕婦對腹中胎兒的情感。

烏恩慈誠實地說,對婦產科醫師來說,只能把這些胚胎當成「數字」。她進一步解釋,有時候負責執行減胎手術的醫師,並不是當初植入胚胎的不孕症科醫師,也不是「照超音波」的產科醫師,但執行減胎時,會請婦產科醫師協助,透過超音波選出「距離肚皮位置比較近的」、或是「比較健康」的 。

「站在這個位置上,如果把每個胚胎都當成『寶寶』,我們會很痛苦,好像跟工廠一樣在做篩選。」就算醫師可以自我說服「還沒有出生的就不算生命」,烏恩慈也清楚知道,懷孕的女性是無法這麼想的——這些胚胎都是她的小孩。

➤女性如何認識人工生殖過程與做出抉擇?

身為社會學家,吳嘉苓則認為,減胎沒有這麼簡單。她在講座中表示,很多婦女是不相信減胎手術的,因為其結果可能讓所有胚胎都流產,這對辛苦求子的人來說,是最大的風險,也是最嚴重的代價。

(圖片:衛城出版提供)

她提到一個懷了三胞胎的個案。這位孕婦曾看到鄰居家的三胞胎身體健康有問題,知道懷三胞胎的風險,因此,懷孕後尋求第二意見。對方雖然也提出警告,說東方人的體型不適合懷多胞胎,會有危險,但是她的家人以及請示神明後的回答,都認為孩子們會跟著她是有道理的。很想要女兒的先生甚至擔心,被減掉的胚胎會是女生,「這樣她到底要怎麼做決定?」

「醫師們道德喊話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家都會訂定指引。」吳嘉苓指出,在醫病互動上,醫師會說這是當事人的選擇,但社會學家會認為,是體制創造了這種讓醫病彼此為難的情況,「責任應該是在於醫界自律,以及國家應該要訂出合理規範。」

吳嘉苓表示,指引如果寫得很好,就可以讓大家知道是基於什麼根據做出這樣的決定,是說理的過程。「不過,指引也不是萬靈丹,不是有了指引就可以標準化作業,畢竟人們還是要考量很多事情,但起碼可以變成一個決策的參考。」

「在醫療現場,孕婦對於還沒發生的事,可能是一無所知的。」烏恩慈表示,因為懷孕的過程很困難,原本懷上一個孩子就覺得很欣喜的孕婦,如果懷了多胞胎,而她能考慮的時間非常短,能夠仰賴的就是她的醫師。或許這個醫師反對墮胎,或是認為個案身材可以撐得住,「如果孕婦看了《多胞胎共和國》這本書,知道植入多個胚胎著床成功率高,將必須面臨減胎的話,也許她們會考慮植入一個胚胎就好。」

吳嘉苓指出,在人工生殖的論述中,媽媽們的感受和聲音常常是沒有被聽見的,人們往往將焦點放在科技與試管嬰兒上,卻不關心媽媽怎麼了。因此,《多胞胎共和國》的書寫目的之一,便是想知道這些婦女怎麼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做決定?過程中又經歷哪些勞動?「希望跟主流媒體呈現的面向不一樣。」

「女性在很多事情上面沒有辦法有自己的主張。」吳嘉苓對於自己訪談的個案感到心疼,她舉例:許多女性不想生育,但來自周遭的壓力,讓她被迫妥協,「我覺得還是要回歸到,我們對事情要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知道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會有哪些選擇,有哪些結構性的問題,就可能比較不會被他人意見左右。」

➤並非懷孕就算「成功」,政策制定應顧及婦女與胎兒健康

吳嘉苓指出,在試管嬰兒成功的榮光之下,有不少死亡案例,例如張小弟出生隔年,中部地區一名做試管嬰兒的婦女在孕產過程中死亡,留下的雙胞胎則一死一傷。2001年,一名懷有四胞胎的婦女也在減胎過程中,因為嚴重感染而死亡,剩下的兩胎也未能存活。這件事,只有一家媒體報導。

當時的衛生署所研擬的《人工生殖法》草案,以及立法院提出的草案中,都沒有納入胚胎植入數目的管制。直到2006年,立委黃淑英才以官方統計資料為依據,要求限制胚胎植入數目,加入「不得超過4個」的規範。她在書面意見中強調,減胎技術會對女性健康造成風險,當草案進入二讀時,她更援引2001年的孕婦死亡案例,強調限制胚胎植入數目,「對婦女健康保護非常重要。」

雖說如此,當各國紛紛限制植入胚胎數目,臺灣在法律修訂後,仍是全世界規範最寬鬆的一國。在吳嘉苓眼裡看來,人工生殖的死亡故事沒有撼動臺灣社會,很少人想到應該對此做出改變,「作為女性主義健康運動者,我真的應該再努力一點。」

但是,吳嘉苓也強調,醫界還是有許多具有反思性的醫師都在努力,嘗試透過自己的實踐配合國際趨勢,力推「選擇性單一胚胎植入」(eSET,elective single-embryo transfer)。「但這只是示範,不是帶領大家來制定一個嚴格的指引。」

「從1980年代到2000年,IVF已經從『追求第一』的技術競賽轉變為『一門好生意』的市場競爭。政府許可設置的人工生殖機構倍數增多,對於新開業者而言,無法懷孕的風險是最大的挑戰,為了讓部分人工生殖機構能植入多胚胎以提高成功率,臺灣生殖醫學會制訂指引時,就會以相對寬鬆的美國規範為基礎,再加以放寬。」

吳嘉苓在書中引述一位醫師的看法,他說:「IVF整體懷孕率不錯,主要是因為很多胚胎植入。有些人沒辦法植入少量胚胎就達到夠好的成功率,如果指引太嚴格,會對某些人工生殖機構不利。」在座談中,吳嘉苓更進一步解釋,由於政府有補助,加上配合制度達到成功率等因素影響,醫師們也許會有不要搶人生意、擋人財路的心態,「但我認為我們還是要更專業、更自律的面對,而不是將個別醫療院所經營下去與否作為考量。」

而且「成功」與否不應只看懷孕率,例如,許多國內外人工生殖專家已提出,將足月、正常體重、活產率等比例都納入衡量成功的指標。即使可能會讓IVF的成功率數值下降,但這可能才更符合求子民眾希望知道的資訊。

近年,臺灣正處在《人工生殖法》的修訂和孕產議題討論的關口。吳嘉苓也在這本書中以「預想治理」和「預想勞動」為核心概念,既帶出女性經驗,也提供改變的思考與討論。

在當前的醫療體制與生育政策的框架下,人工生殖的執行能否更重視女性孕產過程的身心健康,而不只是被視為科技進步、榮耀國家的數字?應該多加聆聽民眾(尤其是女性)的個體聲音。在講座結束前,吳嘉苓忍不住說道:「我們的民主,在健康這一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吳嘉苓、烏恩慈及與會讀者大合照。(圖片:衛城出版提供)

多胞胎共和國:台灣人工生殖的希望與風險
Making Multiple Babies: Anticipatory Regim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作者:吳嘉苓
譯者:柯昀青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6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含醫療社會學、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等。曾擔任《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女學學誌》與《台灣社會學》等期刊主編,並參與創辦「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吳嘉苓近期投入東亞跨國生殖與助產師之專業重建計畫,致力於建立更友善孕產家庭的社會制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阿潑(文字工作者)
    2025-05-03 12:00 多胞胎共和國, 人工生殖, 單胚胎植入, 多胚胎植入, 不孕, 吳嘉苓, 烏恩慈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快儲水!全台7縣市多區域明天起停水 「最長影響8天」範圍一次看

CTWANT
02

大罷免0:25遭完封 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任他改求終不過」早示警

鏡週刊
03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4

「穿泳褲進站」遭拒!男子錯過火車嗆聲 警告知恐罰款秒道歉

TVBS
05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1

Emily
對自然多一些尊重 對親職少一點自利
05月03日07:41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台南市府「屋損慰助金」簡化流程!首波最快下週入帳

TVBS

中南部5天豪雨警戒!西南風夾帶水氣 週二、三恐有豪雨災情

新頭殼

【育兒新知】過度教養了嗎?爸媽退一步,才能看到孩子進步

信誼基金會

新加坡動物園雄馬來虎「Arhaa」報到 想跟「Shima」配對得先過檢疫期

藝點新聞

台中以北8縣市注意大雨 宜蘭嚴防豪雨

中央通訊社

龍鬚菜產季來了!農糧署揭挑選秘訣 「2步驟」炒出神級美味

TVBS

德國世大運/「來都來了!認識一下」中國想搶賀電 體育署長奇招反制

鏡週刊

洗衣機用溫水浪費錢又不乾淨 專家揭1溫度達最佳消毒效果

CTWANT

台鐵「大武至瀧溪」恢復通車 大鳥隧道漏水搶修完成

台視

尪出差日本5天嘆「屁股破皮了」 過來人曝經歷:真的超痛!解方曝

CTWANT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大武至瀧溪間隧道溢水 搶修完畢恢復通車(圖)

中央通訊社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灣行銷人協會x竹縣社群自媒體工會 自媒體小聚挹注社群經濟新動能

勁報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雨彈狂炸北部5縣市 氣象署示警大雷雨將下到「這時候」

民視新聞網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

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

中央通訊社

南迴鐵路大武至瀧溪站搶修完畢 20:02恢復行駛

自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