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只疼痛難耐!罹「帶狀疱疹」中風機率增3成 醫:2族群應警惕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3小時前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攜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今(2025)年共同發表《心血管病患疫苗接種指引》,將帶狀疱疹納入建議預防的5大疾病之一。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水痘康復後病毒仍會潛伏在體內,未來可能形成帶狀疱疹(皮蛇),除了帶來劇烈疼痛,研究更發現患者一年內中風的機率,比未得過帶狀疱疹者高出31%。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攜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今(2025)年共同發表《心血管病患疫苗接種指引》,將帶狀疱疹納入建議預防的5大疾病之一,高風險群如年長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應提高警惕。

年度帶狀疱疹衛教大使賈靜雯分享,小時候看奶奶的肚子「蛇纏腰」,早年老人家對疾病不了解、誤用偏方,造成留疤還影響健康;近期媽媽抵抗力比較差,全身疼痛卻找不到原因,皮膚外觀沒有疹子,就醫後也診斷為帶狀疱疹。台灣人終身平均每3人就有1人可能遇皮蛇纏身的風險,疼痛正是常見症狀之一。

研究揭心血管疾病、帶狀疱疹關聯 或與「發炎反應」有關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李貽恒理事長指出,心臟疾病位列十大死因第二,僅次於癌症,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照護也應獲重視。他進一步說明,先前本土研究已發現,中風患者在一年內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是未中風者的25倍。此外,美國研究也顯示,年長者在感染帶狀疱疹後的一週內,心肌梗塞風險會增加68%。由此可見心血管疾病與帶狀疱疹的雙向關聯。

醫界尚未能證實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李貽恒理事長表示,目前推測是由於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的發作跟身體的發炎反應高度相關,而感染正是引起發炎反應的重要原因之一。

帶狀疱疹納預防建議 高風險族群可與醫師討論接種

李貽恒理事長也提到,學會醫師反映經常收到患者有關疫苗的詢問,為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合作,集結16位跨科別醫師、參考國內外近百項資料,於5月發表《心血管病患疫苗接種指引》,除了民眾熟悉的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肺炎,也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帶狀疱疹納入預防建議。其中針對帶狀疱疹疫苗,建議50歲以上,以及18歲以上具慢性病史等高風險族群,可與醫師討論後考慮接種。

醫說明帶狀疱疹特點 嚴重併發症少見仍需留意

多數人小時候都有長水痘的經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黃景泰醫師說明,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引起,初次感染症狀為水痘,康復後病毒可能藏於脊椎神經根、進入潛伏期,當身體因各種原因造成免疫力下降,病毒將再活化,使皮膚冒出水泡般的疹子,沿著皮節呈帶狀分布。帶狀疱疹不僅會在急性期帶來比生產更痛的劇烈疼痛,也可能引發長達數月至數年的疹後神經痛。

黃景泰醫師表示,對於免疫力特別差的患者,帶狀疱疹可能遍布多處神經根,形成「瀰漫性帶狀疱疹」。雖然少見,但帶狀疱疹仍有機會引起嚴重併發症,例如侵入耳或眼神經,可能導致失明、失聰,也有跑到腦部引發疱疹性腦炎的風險。心血管病患超過8成為50歲以上,代表已有兩項以上的風險因子,應更留意帶狀疱疹的相關併發症。

維持健康生活養好免疫力 從小改變做起

由於帶狀疱疹常發生在免疫力欠佳的時期,黃景泰醫師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與主治醫師討論預防方式,同時維持良好睡眠、攝取均衡營養等,降低皮蛇發生的風險。若不幸發病,平常養成的免疫力,也有助於減少疼痛程度與持續時間,並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賈靜雯也表示,因為親眼看到奶奶和媽媽經歷的疼痛,希望民眾能提高預防意識,對身體狀況有所自覺,即使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容易改掉壞習慣,也可以先從多喝水、在家簡單運動等小改變做起。

【延伸閱讀】

得過帶狀疱疹也可能再復發 醫籲:疫苗接種是防治關鍵

「只喝茶不喝水」恐致二次中風!醫:身體脱水釀禍 一天別喝超過3杯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上腹痛「大便變1色」!4旬男急看診 醫見2cm腫瘤:罹癌了

TVBS
02

年輕工程師「1症狀」 醫查驚「肺部有異狀」:不寒而慄

三立新聞網
03

他大便顏色變「灰白色」竟長2公分腫瘤 醫一看嘆:轉移了

三立新聞網
04

愛愛前後必做的5件事 你做到多少?專家提醒女性這件事不能這樣做

健康2.0
05

瘦不下來是「它」害的!醫師教你5招調整 消除內臟脂肪、減重有效率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