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右上腹疼痛,竟是膽囊息肉!B肝帶原者風險更高,大於1公分恐成膽囊癌:保命,先從降膽固醇做起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1月04日09:41 • 發布於 11月04日09:41

作者 : 照護線上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你是否也曾聽說過親朋好友,在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意外發現個「膽囊息肉」,而懷疑著這是個怎樣的疾病呢?罹患膽囊息肉的患者常常是沒有症狀,是在做腹部影像檢查後,甚至是移除膽囊後,才意外發現自己有個膽囊息肉。

實際上,多數的膽囊息肉也沒事,但醫師一定會告訴你,這玩意需要繼續追蹤。究竟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膽囊息肉?

息肉是種異常的組織增生,膽囊是個空腔器官,內緣屬於黏膜,若黏膜異常地增生,黏膜增生後有時出現一團隆起,有的是更明顯會有個「大頭+細脖」的模樣,垂在那裡晃啊晃的,這就是被稱為息肉的部分。

膽囊息肉的危險因子

根據統合分析,膽囊息肉的發生率約為5%上下,診斷的平均年齡為49歲,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

記得,膽囊息肉與膽結石是不一樣的疾病。容易罹患膽結石的幾個危險因子記憶口訣是「F4」,包含Fat(胖胖的),Forty(40歲),Fertile(未停經的),Female(女性);然而,這幾個因子卻不是膽囊息肉的危險因子。

目前較確認為膽囊息肉危險因子的,是B肝帶原者較容易有膽囊息肉。(而我們更在意的,是會從膽囊息肉變成膽囊癌的危險因子。請繼續看下去。)

膽囊息肉的重要性

罹患膽囊息肉的患者,很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只有少數時候才會出現右上腹痛、脹氣感等症狀。由於幾乎不會因為膽囊息肉而感到不舒服,此病通常是意外被發現的。

那麼,既然這個病不會造成我們不適,常常是影像檢查後的意外發現,聽起來膽囊息肉並不嚴重,為什麼還要特別討論這個疾病呢?

因為膽囊息肉有可能會進展成膽囊癌,而因為膽囊癌症狀並不明顯,一般發現膽囊癌的時候,常常已經是無法治療的時候。所以,為了避免進展到無法治療的膽囊癌,早期確認膽囊息肉就是有必要的。

膽囊息肉的分類

所以,當腹部超音波看到膽囊息肉的時候,其病理結果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發炎後的結果,或是有可能變成惡性的。幸好,只有少部分的膽囊息肉進展到膽囊癌。以下我們就分成假性息肉、發炎息肉、和真性息肉三個部分來討論:

● 假性息肉

假性息肉也被稱為膽固醇息肉,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因為膽固醇沉積」而引起的「膽固醇息肉」,並不是真正地黏膜增生,所以被稱為「假性息肉」。膽固醇息肉是最常見的膽囊息肉,這些膽固醇沉積物通常是散在性的分布,但也可能只有一、兩顆,幾乎都小於一公分。

● 發炎息肉

當膽囊沒有適時地排出膽汁,導致膽汁滯留於膽囊內造成慢性膽囊炎,患者會於吃飯後感到右上腹疼痛,一種膽囊收縮痙攣導致的疼痛感。慢性發炎久了,使得膽囊裡出現肉芽和纖維組織,這就是發炎息肉。通常發炎息肉也是一公分以下的大小。

● 真性息肉

真性息肉通常界在0.5到2公分之間,通常是單一顆,可能與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有關。雖然真性息肉較少見,但若大於1公分之後,比較有可能變成惡性的,需要先移除膽囊。

與膽囊癌相關的危險因子

患者通常是在做電腦斷層檢查或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了膽囊息肉。而我們最需要區辨的,是這些息肉是否代表著膽囊癌的可能。有時光用影像很難告訴我們究竟這個多出來的小東西是不是癌症,但假使在影像上不僅有膽囊息肉,還有膽囊壁變厚,膽囊息肉大於1.5公分,以及患者患有糖尿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或本身年紀較大,都需要懷疑是否有膽囊癌的可能。

面對膽囊息肉

如果膽囊息肉還小於一公分,且患者不具有其他危險特徵,通常並不會特別做處理,大約先每六個月做一次超音波追蹤,之後視狀況,決定是否改成一年追蹤一次就好。如果膽囊息肉持續長大,像是每一次追蹤發現息肉長了2至3毫米以上的話,就要考慮手術移除膽囊。若膽囊息肉大於一公分的時候,也是建議手術移除膽囊。

由於許多息肉是膽固醇息肉,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是第一步。平常記得多吃全榖類、蔬菜、豆子、魚類、及低脂奶類,少吃甜食、喝糖飲、或紅肉,同時也要透過運動或藥物降低膽固醇。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繳完房貸終於自由了?別急著塗銷!詐騙集團專挑「乾淨房」下手,留著抵押權反成最聰明防詐保護罩

兩度「被離婚」,63歲男嘆沒人煮飯、洗衣…劉黎兒:把老婆當家事機器人,要被唾棄幾次才覺醒?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