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產後回診守護媽咪身心健康 媽媽健康是家庭幸福之本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9月01日05:00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產後回診守護媽咪身心健康,有健康的媽媽,家庭才有幸福可言!新制已上路,請媽媽按時回診,掌握身心狀況。 ※原文刊載於2028年8月號《媽媽寶寶》。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新生命誕生後的喜悅與新鮮,讓新手媽媽將所有心力投注在照顧寶寶上,卻容易忽略自己的身體,正經歷一場重大的恢復過程。「產後回診」看似例行的醫療程序,實際上是守護媽媽健康的重要防線。有感於對產後媽咪的周全照護,國民健康署於114年5月正式推出產後健康照護新制,為新手媽媽們提供更完整的健康守護網。

28歲的小雯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妊娠糖尿病,整個孕期都必須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產後,她以為一切都已回到正常,便自行停止用藥;幸好在產後兩個月的回診中,被醫師發現她的血糖值仍然偏高,若不及時控制將會影響身體健康,或對未來再次懷孕造成風險。

產後風險不容忽視.回診揭露關鍵警訊

由於女性在懷孕過程中的身心,甚至社會層面,都面臨巨大挑戰,產後,這些影響並不會立即消失,反而需要更細心的關注與照護。但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婦產部主任康琳從臨床上觀察到,許多新手媽媽容易輕忽產後的身體變化,有必要透過產後回診,讓醫師了解媽媽的需求。在懷孕期間有如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是生產時遇到大出血、傷口癒合問題等併發症的媽媽們,產後的定期回診更是不可或缺的健康保障。

此外,傳統的坐月子文化雖然立意良善,卻往往給予新手媽媽過多限制而缺乏實質支持。當媽媽獨自面對育兒壓力、身體不適或情緒困擾時,若沒有專業評估和適當的協助,生理問題可能會逐漸惡化。

康琳醫師曾遇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有妊娠高血壓且體重較重的產婦,產後在家坐月子期間幾乎沒有活動,也沒有進行血栓預防措施,所以,產後三週因呼吸困難被送往急診,檢查後發現有靜脈栓塞並引發肺栓塞,必須立即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由此可知,產後回診對掌握產後媽媽的健康狀況尤為重要,絕不能掉以輕心。

新制上路!兩次關鍵回診守護媽媽健康

由於愈來愈認知到產後照護的重要性,國健署在今(114)年5月推出更貼近需求的產後健康照護新制。這項政策將原本以產前為主的照護體系延伸至產後階段,為台灣的孕產婦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而新制度的核心設計圍繞著兩個關鍵時間點:產後一個月內(建議1~2週)和產後三個月內(建議6~8週),此一安排正是基於醫學實證和臨床經驗的精心規劃。

第一次的產後回診著重於基礎恢復評估:醫師會進行體重和血壓測量、評估孕產期疾病的恢復狀況,並提供睡眠、戒菸、慢性病管理等生活指導;最重要的是,此階段會引入愛丁堡憂鬱量表,同步關注產後媽媽的心理健康狀況。

第二次回診則更加深入身心層面:除了持續監測生理指標,還會進行骨盆泌尿機能等評估,並協助提供運動恢復、營養調理、性生活適應、避孕,以及未來生育規劃等諮詢。此階段的照護設計內容,將更精準滿足產後媽媽在不同恢復期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度並不會減少既有的醫療服務,針對本身就有高血壓、糖尿病或甲狀腺問題的高風險媽媽,更能繼續且精準使用健保服務來治療恢復,新的健康照護服務是提供額外的關懷和支持,目的是讓照護體系可以更加完善。

產後回診守護媽咪身心健康,有健康的媽媽,家庭才有幸福可言!新制已上路,請媽媽按時回診,掌握身心狀況。

※原文刊載於2028年8月號《媽媽寶寶》。

※原文連結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4291

【延伸閱讀】

女性產後才憂鬱? 三成八產婦懷孕期已陷「憂鬱」!

新手媽媽必看! 研究證實:產後三個月內做「這些運動」有助改善心情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