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Jolin「9點半睡覺」意外掀模仿潮!心理師揭「蔡依林效應」背後3原理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9月01日03:00 • Uho編輯部

近期社群掀起「蔡依林效應」,天后蔡依林(Jolin)日前在Podcast節目坦言每天晚上9點半就上床睡覺,迅速在網路上掀起話題,甚至有不少網友效仿,紛紛在社群上分享:「我要跟著 Jolin 早睡」「我也要努力多喝水」。《優活健康網》特摘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分享「蔡依林效應」背後3大原理,當我們發現自己「知道卻做不到」時,不妨也替自己找榜樣學習。

最近網路上掀起了一陣「蔡依林效應」。有新聞提到蔡依林每天晚上9點半就睡覺,還會喝2800毫升的水。這樣的生活習慣看來簡單,也引發許多人爭相模仿,紛紛在社群上分享:「我要跟著 Jolin 早睡」「我也要努力多喝水」。

有趣的是,這些做法早就常常被醫療人員或健康專家所提醒,但當出自蔡依林之口時,效果卻完全不同,好像立刻變得更容易被相信、被實踐,甚至變成一種風潮與流行。這個現象讓我想起一個過去的場景——我家大小少爺小時候的刷牙大戰。

「蔡依林效應」背後3大原理

還記得在大小少爺3、4歲的時候,每天晚上的刷牙總會變成一場浴室拉鋸戰。我示範著刷牙動作,苦口婆心地解釋刷牙的重要性,甚至還搬出「不刷牙牙齒會掉光」的恐嚇,兩位少爺卻依然頑抗到底地不肯刷牙,甚至還時不時地衝出浴室。

某天,兩兄弟看了巧虎的影片後,竟然主動跟我說:「我要像巧虎一樣刷牙!」從那天起,只要播放巧虎刷牙歌,兩兄弟就會乖乖配合,甚至還會學巧虎的動作,甘願地刷牙。當時的我既欣慰又困惑:為什麼同樣是刷牙,孩子寧願聽一個卡通老虎的話,卻不願意聽我的呢?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現象與蔡依林效應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其實,無論是孩子比較聽巧虎的話,還是大人主動追隨蔡依林的生活方式,背後都可以從心理學來解釋:

1. 來源效應(Source Effect)

同樣的訊息,因為來源不同,接受度就會差很多。當父母下指令時,孩子常常會啟動「心理抗拒」——一種覺得自由被限制、偏偏想要反著來的反應。但巧虎不同,他不是管教者,而是孩子喜愛的朋友,說的話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大人也是一樣,專家們說「要早睡多喝水」,我們可能因此覺得壓力山大、很難做到;但蔡依林分享自己的習慣,我們就會覺得「這是一種生活時尚」,而非命令跟要求。

2. 社會學習理論

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提到,人會透過觀察與模仿學習行為,人們傾向於模仿那些具有吸引力、成功形象的榜樣,巧虎對孩子而言是可愛友善的夥伴,延伸到蔡依林效應,我們可以將她視為「大人世界的巧虎」。
蔡依林作為公眾人物,具有高吸引力—她的成功、青春形象和媒體曝光,讓她成為理想模型。民眾觀察到她的作息與健康連結,於是模仿,以期獲得類似的效果。

3. 從眾效應

當看到其他人也在跟隨某個權威或偶像時,我們的行為動機會更加強烈,彷彿這種選擇獲得了集體認證,進而放大了這種現象。

不妨替自己找一個學習榜樣

我從這些現象裡,統整出一個想法:人並不是不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而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

要跨過這條鴻溝,常常需要一個能帶來動機的媒介——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巧虎,對大人來說可能就是蔡依林,或任何一位我們認同、嚮往的人。這不代表理性與專業不重要,而是要先承認「人是感受的動物」,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由認同、情緒與模仿所驅動。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知道卻做不到」時,不妨也替自己找一個「大人的巧虎」——一個我們願意跟著做的榜樣。那未必是巧虎或蔡依林,但只要能在我們心裡出現「我也想像他一樣」的念頭,那麼改變也許就有機會逐步地展開。

(本文獲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為:我真的不想每次都輸給巧虎…)(首圖來源:蔡依林 Jolin Tsai臉書粉絲頁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60歲女上班就咳嗽、胸悶!一照肺部「全是白色滿天星」 醫立即勸:換工作

姊妹淘
02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3

手機頸上身!20歲女大生頸椎退化如中老年人

TVBS
04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