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話題》來吧,來認識「周遭」: 牛津非常短講套書《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06月23日04:24 • 發布於 06月22日10:00 • 洪廣冀

《21世紀的環境課》包含六個主題,同時也是六本小書,分別是《生物地理學》、《入侵物種》、《火》、《都市計劃》、《人口學》與《冷戰》。這是左岸文化編輯室為台灣讀者精心構思的課程,也是繼《20世紀的主義們》、《21世紀的人生難題》後的第三門課。

《21世紀的環境課》的六本指定閱讀均出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書系。如書系名所示,這些書都非常短,文字洗鍊,由各領域的中堅學者撰寫,如同進入各領域的敲門磚或拱心石(keystone)。

在規劃《21世紀的環境課》時,編輯室聘請優秀譯者翻譯,同時也為每本書找了專業審定者,並請他們撰寫導讀。審定者與導讀者都是一時之選;如《生物地理學》是由《通往世界的植物》、《橫斷臺灣》的作者游旨价翻譯與導讀,《入侵物種》則是中山大學的生物學者顏聖紘、《人口學》是政治大學社會學者鄭力軒、《火》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生物學家林大利、《都市計劃》為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的黃偉茹、《冷戰》為中研院近史所的陳冠任。在閱讀《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六本小書時,搭配這些由名家撰寫的導讀,讀者不僅可以很快進入各書主題,更可藉此思考這些主題與台灣的關係。

我是個環境史研究者,一直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開設環境史及科技與社會等相關課程。跟編輯幾次交流,並詳讀她規劃的六本指定閱讀後,我深受啟發,也想把這堂課推薦給各位。

➤什麼是「環境」?

既然這門課叫做「21世紀的環境課」,我想我就從「環境」(environment)這個關鍵字開始。

艾蒂安.本森(Etienne S. Benson)是一位環境史家,目前擔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的所長。2020年,他出版《周遭:環境與環境主義的一段歷史》(Surroundings: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s and Environmentalisms)。當中,他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

本森表示,環境史研究者花了很多時間探討環境主義的起源、自然的含義、不同政治與社會制度對於環境的影響,但他們彷彿把「環境」當成不證自明的「背景」。本森認為,在英文的科學文獻中,環境一詞在19世紀下半葉大量出現;用來指涉生物(organism)得面對與適應的外在限制。以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聞名的社會理論家赫伯特.史賓賽(Hebert Spencer)便是這樣看待環境。本森認為,這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史賓賽及其同代人之前,人們會使用「環境」這個字,但少有自然哲學家(natural philosophers,類似今日的科學家)會把這個詞當成一回事。對他們而言,環境就是某種可有可無、邊邊角角的存在。

本森認為,即便環境在19世紀下半葉大量出現在英文科學文獻中,但此現象仍有其「前史」。他指出,關鍵在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博物學(natural history)的急遽發展,特別是以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為中心的「功能式」(functional)博物學。此博物學的奠基者為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拜拿破崙之賜,當時的法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帝國,而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是個為帝國服務、清點帝國究竟掌握多少資源的計算中心。

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

居維葉發展出一種新穎的分類法,即從器官(organ)的型態與彼此的關係出發,探討其功能,說明由器官構成的生物(organism)如何地適應環境。本森指出,即是在此氛圍下,環境再也不被視為背景或脈絡,反倒是生物得去試著適應的對象,且此適應也會表現在器官的型態與器官間的關係上。

事實上,本森指出,英文的環境,即environment,本來就是法文。即便當時的法國人傾向使用milieu一詞,但environment 一詞就此傳播開來。他也認為,環境一詞歷經熱帶醫學、生態學、生物圈、系統科學等學科的洗禮與洗練,經歷百餘年的演化後,於1970年代被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等生態學者援用,於《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等暢銷書中賦予更深遠的意義。時至今日,當我們提到環境時,我們不會認為這只是個背景或脈絡,反倒是與生命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周遭」。此「周遭」包覆著人與其他的生命;有了此「周遭」的存在,人與其他的生命也彼此相連,形成環環相扣的整體。

➤六個子題

《21世紀的環境課》共有六堂課,每堂課都有一本指定閱讀。透過這六本書,我們可以掌握環境一詞的歷史演變:在面對當代環境議題時,我們也需要具備的概念與實作技巧。

第一門課是《生物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一門探討生物之空間分布的學問,為理解演化生物學與生態學的鑰匙。人們一度相信,物種之分布呈現造物者的「計畫」;在此視野下,物種與環境如同造物者的棋子與棋盤。生物地理學的興起挑戰這樣的見解。當造物者逐漸隱身的時候,就是環境與物種的「能動性」浮現於歷史舞臺之時。我們將探討當代生物地理學主要取向與研究方法,也會了解當代生態保育的核心概念與手段。

夏威夷管鴰的適應性輻射演化規模遠遠超過了加拉巴哥群島 的達爾文雀。這裡僅展示了五十多種管鴰中的一小部分,這些管鴰在形態、食 性和棲息地方面展現了驚人的多樣化。然而,這些夏威夷管鴰中許多現已滅絕 的種類,也證明了島嶼特有物種的脆弱性。(圖源:《生物地理學》)

第二門課是《入侵物種》。為何某些物種會被視為「入侵」?在本堂課中,各位將學到,「入侵物種」不是個不證自明的類別,既牽涉到人類之於特定生態系的破壞、眾多政策的非預期後果、商業與貿易網絡的擴張等。要了解什麼是入侵物種,並進而防治它,減低對特定生態系的危害,我們得同時採用生態系經營的視野,輔以人文社會科學的分析與政策工具。

「入侵物種」同時也帶出當代環境倫理的思考。到底哪些物種算是「原生」,哪些又是入侵?若遷徙與越界本來就是生命的常態,我們該如何劃下那條分開原生與入侵種的界線?到頭來,這些議題都牽涉到,同樣為生物體的人們,究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且如何照料與我們同處在同一個環境中的非人物種,反思我們與這些非人的關係。

身為島國,台灣長久以來都在面對入侵物種議題,如福壽螺、近期的綠鬣蜥。

第三門課為《火》。火是一種能量的形式,是人類得以打造文明的開端,同時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莫大威脅。火本身乃至於火營造的環境,同時也是眾多生靈得以落地生根的關鍵因素。人乃至於其他生物與火的關係為何?火之於特定生態系的作用為何?人該如何駕馭火,該駕馭到什麼程度?太陽是團火,生命其實也如同火;因人類活動而誘發的氣候變遷,也開始讓地球如同著火般地燥熱。環繞在火而展開的「火成生態學」、「火成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生態學,是當代環境管理的新視野。這門課將帶領各位一窺這些新興領域的堂奧。

第四門課為《人口學》。論及環境思潮的發展,19世紀中葉的「達爾文革命」是個重要的分水嶺。然而,少為人知的是,在提出演化論時,達爾文重要的靈感來源為英國政治經濟學者馬爾薩斯的人口學。馬爾薩斯的見解很簡單:人口是以等比級數增長,糧食則為等差級數,即糧食的稀缺是必然的,人口也必然面臨貧窮與饑荒等危機。二戰後,當環境學者在思考該如何保護環境時,「人口炸彈」同樣為重要的參考對象。換言之,人口學與環境科學可說是一枚銅板的兩面。

這是為什麼我們得多了解一些人口學的核心概念與研究方法。在本堂課中,我們會學到人口轉型理論的梗概、高齡化社會的挑戰、移民、世代公平等議題。人口結構涉及面向之廣,從社會、文化、經濟、科技至氣候變遷,都與人口學息息相關。我們也將學到,人口學處理的不是只有數據,得出的結果也不是只有繪製人口金字塔;如《人口學》一書的結論所示:唯有正視人口結構與地球資源的限度,我們才能規劃與期待更為公義與永續的未來。

第五門課為《都市計劃》。隨著人口增加與工業發展,都市成為人類生活的主要環境。與之同時,都市生態學者也告訴我們,都市也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在21世紀的今日,郊狼不只出沒於沙漠與山區,更活躍於中央公園、芝加哥與洛杉磯等大都市。當代的都市計劃已不能只針對人,還有各式各樣的非人物種。但要如何著手?若都市並非全然「不自然」,反倒是人為與自然交會的複合場域,我們要如何重新思考都市、都市的生活韌性與空間正義等議題?《都市計劃》帶領讀者回溯這個學科的起源與發展,同時也為如此介於自然與人為、集結人與非人的新都市,提供了可能的規劃視野。

19世紀城市投資在現代下水道系統的心力和金錢,跟花在新街道 的差不多。歐洲和美國城市出現了很多這方面的專家和專業知識。一位英國專 家威廉.林德利(William Lindley)為德國漢堡設計了一套新的下水道系統,他 也曾經在華沙和布達佩斯服務過,這套系統後來成為芝加哥模仿的範型。(圖源:《都市計劃》)

第六門課為《冷戰》。我們迎來《21世紀的環境課》的最後一課。狹義地說,冷戰係指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在政治體制、經濟模式、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上的深層對抗,這場衝突雖然未全面爆發為熱戰,卻長達近半世紀,深刻地形塑了全球局勢的樣貌與分布。

藉由閱讀《冷戰》,我們將學到,冷戰不只是兩大陣營之間的軍事與外交對峙,更是一場全面滲透政治、經濟、文化與科學領域的「地球尺度」之戰。透過氣象衛星、全球監測網絡、糧食技術、人口政策等手段,美國與蘇聯試圖在各地建立其秩序與影響力。環境治理、資源開發、甚至公共衛生與教育制度都成為意識形態較勁的延伸場域。

事實上,正是在冷戰的氛圍中,「環境」一詞被賦予了今日我們熟悉的意義。若沒有冷戰誘發的軍事與太空競賽,我們難以從太空中望著地球,在感嘆這顆藍色星球是多美的同時,焦慮著這個乘客數量急速爆炸的太空船,是如此的岌岌可危。環境研究者也不會有諸如同位素、地理定位系統(geographic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等工具,以超越人類感官的精細度,探索超越人類可以理解的龐大環境,並建構當中的運作機制。

當代對環境的認識可說是某種「冷戰遺產」;雖說冷戰已經遠颺,但各式各樣新型態的戰爭(如資訊戰)卻彷彿成為人們的新日常。我們需要新的環境見解;回望冷戰與冷戰帶動的社會、經濟、文化與生態變遷,是21世紀環境課的結束,同時也是我們掌握下一個世紀的起點。

地出(英語:Earthrise),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照片。這張編號「AS8-14-2383HR」的照片由正在太陽神8號太空船上執行前往月球任務的太空人威廉·安德斯在1968年12月24日拍攝。

➤認識周遭

從《生物地理學》至《冷戰》,《21世紀的環境課》的六門課程環環相扣,直指環境是什麼,如何從原本的「背景」、「脈絡」與「周遭」演化為我們現在理解的環境。你或許會說,我本身是學人文社會或自然科學的,到底為什麼需要修這堂「環境課」?對此,容我回到環境這個詞的原意:周遭與包圍。

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環境,環境一詞又如何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當我們了解周遭的山岳、河川、空氣、森林、動物與植物等,不再是位於某處等著我們去「發現」或「征服」的「自然」,反倒是一床輕薄的棉被,包裹著我們,我們自然而然地想要珍惜它,回味它為身體帶來的觸感,乃至於那種被抱著的親密感。我們也會想問,這個被環境包裹著的你我,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我想起了地理學者喜歡講的一則希臘神話。

Chthonia是大地女神,嫁給了宙斯。在迎娶Chthonia 時,宙斯將一塊他親自織成的布(pharos)披在她身上。這塊布上繪有陸地與海洋的圖像,而Chthonia 也在這過程中逐漸成形,成為孕育陸地與海洋萬物的身體。她從原初的未定形狀,化為大地與生命的來源,最終轉化為蓋婭(Gaia),也就是萬物之母。

地理學者愛這個故事,因為這塊pharos後來有個正式名稱:mappa mundi,即世界地圖。

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21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讓你得以在當中徜徉與探索。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你雀躍著,你想念著一趟趟旅程為你帶來的啟發,開始規劃下一趟旅程。●

21世紀的環境課(牛津非常短講 III)
Biogeography、Invasive Species、Fire、Demography、City Planning、Cold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馬克.洛莫利諾, 茱莉.洛克伍德與達斯汀.維爾伯恩等( Mark V. Lomolino, Julie L. Lockwood and Dustin J. Welbourne, et al.)
譯者:游旨价, 鄧子衿, 吳宛勳, 蘇彥肇, 李祐寧, 賴彥如, 黃中憲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240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2025-06-22 18:00 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 牛津短講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快儲水!全台7縣市多區域明天起停水 「最長影響8天」範圍一次看

CTWANT
02

大罷免0:25遭完封 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任他改求終不過」早示警

鏡週刊
03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4

「穿泳褲進站」遭拒!男子錯過火車嗆聲 警告知恐罰款秒道歉

TVBS
05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育兒新知】過度教養了嗎?爸媽退一步,才能看到孩子進步

信誼基金會

新加坡動物園雄馬來虎「Arhaa」報到 想跟「Shima」配對得先過檢疫期

藝點新聞

台中以北8縣市注意大雨 宜蘭嚴防豪雨

中央通訊社

龍鬚菜產季來了!農糧署揭挑選秘訣 「2步驟」炒出神級美味

TVBS

德國世大運/「來都來了!認識一下」中國想搶賀電 體育署長奇招反制

鏡週刊

洗衣機用溫水浪費錢又不乾淨 專家揭1溫度達最佳消毒效果

CTWANT

台鐵「大武至瀧溪」恢復通車 大鳥隧道漏水搶修完成

台視

尪出差日本5天嘆「屁股破皮了」 過來人曝經歷:真的超痛!解方曝

CTWANT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大武至瀧溪間隧道溢水 搶修完畢恢復通車(圖)

中央通訊社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雨彈狂炸北部5縣市 氣象署示警大雷雨將下到「這時候」

民視新聞網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

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

中央通訊社

南迴鐵路大武至瀧溪站搶修完畢 20:02恢復行駛

自由電子報

泰山青宅年底完工 招租210戶

中華日報

文山興隆公園公廁更新

中華日報

北海潮與火8/1金山登場

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