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拒治療不吃藥 穩定醫病關係助92歲婦控制糖尿病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4日電)今年92歲的婆婆多年前罹患糖尿病時,非常抗拒治療,幸在醫療團隊耐心溝通下,才終於開始接受用藥,20多年來雙方不僅建立穩定醫病關係,婆婆病情也控制良好,沒有重大併發症。
「如果沒有你們,我應該早就出事了」。罹患糖尿病的92歲婆婆緊握著醫師的手,慶幸自己高齡仍能身體健朗,每週可以5天到機構跟大家打招呼,擁有穩定的生活品質與充沛活力。
過去她非常抗拒接受治療,甚至不願意打胰島素控制血糖,幸在醫師團隊的細心溝通、不厭其煩地家訪與衛教,才開始接受用藥、控制病情,20多年前開始固定就醫至今,現在病情穩定、無重大併發症。看著周遭中風、心肌梗塞的朋友和洗腎多年的老鄰居,婆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竟能活到現在。
根據衛福部民國113年統計,糖尿病為國人第5大死因,腎病變則為第8大死因,平均每3位糖尿病友中即有1人合併慢性腎病變,2種疾病密不可分。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秘書長陳敏玲透過新聞稿表示,當血糖長期過高,會導致腎臟微血管受損及腎絲球壓力過大,進而造成腎功能惡化,也會進一步影響心臟。
陳敏玲也指出,早期腎病變無明顯症狀,許多病友在初期階段並不會感到不適,一旦病程進展至第3b期以上,腎功能往往已顯著衰退,甚至出現不可逆損傷,以及需要面臨洗腎風險。此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亦息息相關,長期高血糖會引起大小血管病變,增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與腦中風等風險。
陳敏玲指出,越早發現,越能爭取治療機會。建議糖尿病患者初診斷時,要先檢測腎絲球過濾率和微量尿蛋白,之後每年至少檢測1次;若已有腎病變,即需要每3個月積極追蹤,並評估使用控糖藥物治療,不僅穩定控制血糖,亦可降低心衰竭風險與心血管疾病、延緩腎功能惡化、延遲進入洗腎階段。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糖尿病照護不僅是藥物治療,還需要心理支持、病識教育、個人化衛教。但過去病友需到不同院所看糖尿病與慢性疾病,耗時費力,也容易造成照護上的斷裂與資訊落差。
陳宏麟表示,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推動「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整合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的共病照護,由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衛教師等專業團隊合作,協助病友改善生活型態,助達成「在地健康老化」。(編輯:方沛清)1140804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