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能代勞?全球首個「代孕機械人」或問世
[NOWnews今日新聞] 科幻電影情節即將成真?中國科學家張其峰近日宣布,其團隊研發全球首創的「代孕機器人」,號稱能模擬懷孕及分娩過程,預計最快1年便能問世,售價也不會太貴,引發討論。然而,這項技術引發諸多爭議,被質疑究竟是幫助女性免於生育之苦,還是一場將嬰兒「商品化」的道德危機與商業噱頭。
綜合中港媒體報導,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傳出由深圳卡伊瓦機器人技術研發公司董事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張其峰率領的團隊,正在研發全球首個「代孕機器人」,不同於傳統的試管嬰兒技術或代孕方式,而是憑藉將孵育裝置放到人型仿生機器人的肚子裡,模擬真實子宮環境,讓嬰兒自然發展成長,不只受孕,還能以類似於人類分娩的方式「誕下」嬰兒,若問世,售價預計不超10萬元人民幣。
開發團隊聲稱,研發目標是為幫助那些害怕或不願親身經歷生育之苦,但又渴望擁有下一代的人,提供一個嶄新的選擇,有其市場客戶群。
倫理爭議
然而,中國社會對這項技術看法不一,有人表示期待,也有人認為不切實際,更重要的是引發極大道德倫理爭議:「將新生命交給機器孕育是否人道?嬰兒與生母之間該如何建立聯繫?」、「花10萬讓機器人生娃,乍看是科技烏托邦,實則隱患重重」、「機器中途故障誰負責」。
有民眾表示,不否認它為不孕症群體或特殊家庭帶來希望,但科技的冰冷邏輯與生命的溫暖情感之間,始終存在著難以調和的張力,認為此舉恐改變人類的繁育方式,甚至導致嬰兒變成可以隨時訂購的「商品」。
技術「膨風」?
此外,現階段所謂的人造子宮,僅支持動物實驗,比如羊、鼠,存活時間也都不長,尚無人類全程孕育的成功案例,還有胎盤代謝、免疫反應、神經發育等多重關鍵挑戰待解,所以也被質疑:「技術上吹得天花亂墜,但人造子宮的科學難題遠未攻克,短期內更像是資本炒作的噱頭、對尖端技術的誇張包裝,真正的突破或許要等10年甚至更久。」
有中媒引述當地醫學專家訪問,指類似技術在國外已經存在,但用途不是來讓受精卵從零完整發展,而是幫助早產的生物體,能在類似子宮的環境長成,因此事件而引起的「機器人生孩子」說法,本身就是不準確甚至錯誤的,不應混淆概念。
留言 0